李光满:中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两篇“宣言”文章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
——两篇“宣言”文章有什么重大意义?
李光满
6月6日,新华社发表署名“宣言”的长篇文章《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6月7日,新华社再次发表署名“宣言”的长篇文章《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人民日报随后刊发。
两篇文章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激情飞扬,富有文采,似有个人风格。但在当前中国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官媒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本源、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未来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磅文章,显然这个“宣言”是一个写作组的笔名,其意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宣言,或为中宣部之言。
两篇”宣言“文章一万余字,向我们讲述的就一件事,即一百年来,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也是最适合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中国,同时,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成功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宣言”体现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未来中国只会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会走资本主义道路。
对这两篇“宣言”文章,我谈以下八个方面的感想。
第一,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源是什么?从两篇“宣言”文章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为根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劳动光荣、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为中国所有劳动人民谋幸福。正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新世界里,人的价值居于第一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劳动光荣、劳工至上,人人平等富足,彼此亲如一家,这是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世界,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的’天下大同’,吸引着无数先进分子心驰之、神往之、践行之。”这些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源和初衷,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发展,这些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是背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
第二,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艰难选择。“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这句诗,字字血泪、字字彷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亡图存之路;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种种西方的理论和学说都被引进作为强国富民的药方。一个个方案都试过了,却又屡屡化为泡影。一条条道路都探寻了,却撞得头破血流。’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列强横行、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戳穿了资本主义文明看似美好的幻象。无数仁人志士一次次地用生命和灵魂发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正是在“封建社会上千年来的枷锁太严密,非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不能除旧布新。帝国主义带给中国人的压迫太沉重,非动员几万万劳苦大众的伟力不能与之相抗。”的状态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无数人为之牺牲了生命,奉献了一生,其事迹可歌可泣,其精神永垂不朽,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背叛了革命的初心。共产党员夏明翰英勇就义前给妻子写下了“抛头颅、洒热血”的诀别信感动着无数后来人,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像夏明翰这样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九死而不悔、坚信革命理想一定会实现的烈士,何止千千万万。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无数革命先烈投身土地革命战争和北伐战争,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抗日战争、抵御外侮的最终胜利,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我们的革命先烈都是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参加的,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参加的,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革命烈士的宁愿牺牲生命也坚守的信仰和信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走偏道路。
第四,毛泽东思想构筑起新中国的国家骨骼和精神支撑。回过头看,新中国的一整套国家制度、指导思想、国家经济基础、精神信仰都是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直到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基础。“这是一个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时代。”“这是一个朝气蓬勃、激情燃烧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斗志昂扬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土改,完成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制定了宪法,数亿人扫除了文盲,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治淮治黄、治理长江取得明显效果,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热火朝天铺开,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根除、或得到有效防治,涌现出了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劳动模范、国家功勋。“在这个古老而青春的国度,中国人民建设着社会主义的巍巍大厦,品尝着幸福生活的滋味。”“新生的人民政权唤醒了巨大的生产力,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激活了人民的能量、促进了人民的福祉。无数有名字的英雄和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用血肉之躯和坚强臂膀,扛起民族的责任、共和国的荣光。”
第五,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宣言”文章给出了正面回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分步走战略,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一路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六,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当今世界动荡变革的历史变局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历史的积淀、理想的坚守、开拓的勇毅,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实践的新革命、思想的新长征,结出了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新时代的中国,团结的力量一往无前。面对科技的高峰,我们从不退缩。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天眼观星、北斗组网,就在前不久,’祝融’号火星车经过295天的旅程,成功登陆火星。面对霸凌和打压,我们从未屈服,全党全国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攒成一股劲、拧成一股绳。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集体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4亿中国人心手相连、守家护国,创造了人类抗疫斗争史上的伟大奇迹,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极大彰显。”
第七,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和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在全球陷入低谷,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仍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将是世界性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2021年3月,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经验证明,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失利,并不是各种反共产主义者喜欢说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计划的失败’,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有能力应对时代的一切挑战,沿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德国政治家埃贡·克伦茨这样评价:“中国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的方式方法,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资本主义世界的旧药方已经不受欢迎,重心正在发生偏移。”阿根廷学者马塞洛·罗德里格斯这样写道:“这场危机再次凸显了两种理念之争,一种是资本主义,将所有社会关系都商品化,倡导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剥削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倡导健康、教育、文化等不是市场上可交易的商品,而是人民的权利。”这里阿根廷学者提出的两种理念之争非常重要,也给我们很多思考。
第八,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主要官媒发表“宣言”文章,就有向全世界、向中国人民、向历史和未来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宣言”文章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神圣的政治誓言,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中华民族承担的重大责任。
“百年历程,许多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许多呐喊和高歌犹在耳旁。走过风霜雪雨,创造人间奇迹,我们有义务用胜利告慰先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我们有责任让历史告诉未来: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
中国和社会主义已经融为一体,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不可能辜负社会主义,这是具有五千年未曾中断文明史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希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21-06-10/6964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