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任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现代化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从历史来考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确立的全过程;从理论来考察,社会主义性质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线索;从实践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标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又有基于本国国情、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P22)这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的重要论断。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其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社会主义从最根本的层面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其为自身的根本属性,从而与其他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区别开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社会主义性质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线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指的是起源于西方进而波及整个世界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它不仅意味着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还标志着新文明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化过程,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变迁这场伟大的革命性转变最富动力性,同史前生存到人类生活、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2](P4)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各个国家和民族如何实现现代化,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走西方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发源于西方,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具有文化上的亲缘关系。文艺复兴批判中世纪教会的黑暗统治,推崇科学和理性,追求和张扬人的个性,以“人性”“人权”“人道”来反对“神性”“神权”“神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3](P409)启蒙思想家们开启民智,激发人们运用理性破除对教会、国家、阶级等的无知和偏见,去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幸福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神示权威和超越现实根源知识的拒斥,预示着以工业化、世俗化、市场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到来。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现代化的萌发提供了文化前提。此外,西方国家对现代化进行意识形态化的塑造,试图在欧洲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战场迅速向亚非拉第三世界扩张时,用“现代化理论”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相抗衡,以实现对经济停滞、政治衰败、文化畸形的“欠发达世界”施行所谓的援助和发展指导。影响现代化肇始和演进的种种因素使得人们深陷“现代化=西方化”的思想窠臼之中,这种误解和偏见深度窄化和束缚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之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呈现为自发的演进过程和没有外来干预的自然状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得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再具有普遍的、线性的表征。在世界历史格局下,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被纳入一个整体系统中,确立起一种超越时间的、非线性的空间结构,亦即空间关系的时间化。这种由世界历史实现的时空转换格局大大拓宽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可供选择的空间,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实现从单线进化论模式向多元复线进化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这场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4](P425)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此具有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选择,即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方向、方法、精神上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作用,促使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开启了新起点。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任务。[5](P108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任务之一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P483)的任务。至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19655月在井冈山上的谈话明确阐明了其中的原因。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域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四分五裂。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另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不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所以,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依然是走不通。我们要摸索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并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新的奋斗征程上,针对一些错误思潮的错误认识和产生的不良影响,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P29)“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7](P204)至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也给出了解释。一方面,“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7](P311)另一方面,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7](P208)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8]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如何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9](P7)“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8]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其目的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1](P27)“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0](P15)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也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9](P11)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始终强调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避免因不顾国情照抄照搬而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严重后果,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社会主义性质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线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愿景、重大原则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加系统完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成熟定型。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8]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内在规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和特色,即中国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具有中国历史传承、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定语,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核心线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14亿多人的现代化为根本旨归,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和解与和谐,具有普惠性、共享性、全面协调性、可持续性、互利性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较得以彰显。资本主义现代化视资本为“普照的光”,奉行资本逻辑为根本逻辑,追求片面的发展,造成人的异化、物化和单向度发展,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极端推崇个人主义,走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殖民的霸权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的缺陷及导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或许能改善,却无法根本克服。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1]这个重要论断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地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强调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重点要求与战略任务,与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要达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目标相对应,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贡献和世界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享性和互利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阐发,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更为明确、要求更为清晰、任务更为聚焦。

习近平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8]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需要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线索进行整体性把握,如此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构成立体、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惠性特征。在拥有如此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速度、规模、方式的重要变量。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历史进程时人口规模以千万计,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时人口规模以亿计,而中国的现代化是要实现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整体性现代化。实现如此庞大人口体量的现代化,没有现成道路可复制、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没有外部力量可依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具备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强大政治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党之私,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范围地汇聚力量、凝聚共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发展动力和提供精神智力支持。在如此庞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依靠个体单独完成,而是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共同获益。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都受益的普惠性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调动人民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切实体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1](P38-39)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激发亿万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亿万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享性特征。从比较视野来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无法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或许可以通过采取调节税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一系列财政和福利政策缓解两极分化的“极化”程度、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两极分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萨米尔·阿明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是第一个以普及化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体系:一切社会生产,比如劳动和人力资源,都开始成为了商品”。“价值不只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而且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2](P315-316)也即,价值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泛化和僭越,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现代化天然蕴含着共富共享的价值追求,根本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创造、流向和分配。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和价值。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应当存在,除了它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性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对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用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为环保的方式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基础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自信自强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科技创新相互融合,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性特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制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对立状态下,自然界不再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成为人们剥削掠夺的对象,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就是要“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13](P91)反过来,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惩罚人类。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时并存,重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依靠对自然的攫取和掠夺来实现发展的方式不可持续,竭泽而渔式的、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经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生存危机。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中国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的安排,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实现从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到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协调发展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注重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惠性特征。而对内剥削掠夺、对外殖民移民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显著特征。西方早期现代化的过程是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可以说,西方的现代化和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和不发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这种先进与落后、中心与边缘、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造成了长期的敌对与仇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对立又发展成为以冷战为特征的对峙局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悠久深厚的和平主义文化传统,根据社会主义内在追求和平、反对侵略扩张的和平性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达至“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4](P265)的双赢目标而作出的主动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将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8]从现代化与文明的关系来看,文明形态是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中国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可以和现代化相提并论的社会变革,只有人类的诞生和文明的出现。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打破了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被灌输的“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本质要求,始终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原则,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取得新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价值立场、文明发展、世界贡献等各个方面,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P63)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偏离航向、不丧失灵魂、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接续发展、稳步推进。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团结奋斗。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成为凝心聚气、团结万众共克时艰的坚强领导力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5](P31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激励全社会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它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狭隘性,展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协调发展、和平发展,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为各国政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新思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新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P7)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理念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

第四,坚持胸怀天下,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胸怀和世界眼光,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来源于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革命,内在要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胸怀全球、造福人类”是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进入现代化,意味着庞大的人口因为中国发展强大解决了生存问题,摆脱了贫困,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本身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但同时,一个“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5)对整个世界是机遇和红利,而不是灾难和威胁。习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6](P13)中国如此承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责任观,在推动建立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积极作为,首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12][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M].贾瑞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注释:

①参见马社香、王卓超:《“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原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年第2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23-04-23/813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4-23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