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新华社批评的“侧卧式干部”,实际上是忘记了革命初心,迷失了理想信念

最近,一篇批评“侧卧式”干部成了热门话题。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将写此文章的作者称为“造词式”干部的,网上争论的好不热闹。

我们先搞清楚,网上是如何对“侧卧式”干部下定义的。

10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题为《谨防“侧卧式”干部》的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对“侧卧式”干部是这样定义的:

这些“侧卧式”干部常常表现出想躺则躺、想站则站,而且时躺时站、忽躺忽站,平常更多时候是在看热闹、当看客、作壁上观。他们碰到有名有利的事或场合则“站”出来、露个脸;碰到无名无利,特别是有可能担责、有风险的事或场合则退避三舍、销声匿迹、不见人影,或躲起来或躺下去。“侧卧式”干部最大的特点就是见风使舵、见机行事、规避风险、趋利避害。他们往往不是从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出发,没有大局观,而是随时观察和评估着每件事对自己会有好处还是会有坏处。于是现实中就出现了一种怪相,有的干部干事情要见到领导批件才肯干,遇事情要看到“会议纪要”才敢干,这种极端表现让人匪夷所思。“侧卧式”干部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更有市场,更要从一开始就要刹住它、防止它。

这个定义虽然文字上有些长,但基本上将“侧卧式”干部的给定义清楚了。

由这篇文章和这个新的“名词”,因为有争议,于是便引导出一大批文章出来。支持这一观点的还帮着寻找存在这类干部的原因。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批评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深居庙堂,不食人间烟火,不懂百姓冷暖,总认为自己吃得饱饱的,怎么还有人饿肚子呢。说好听点是不接地气,往难听里说就是“何不食肉糜”。说作者是“造词式”干部。

还有的人要求作者去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就不会写出这种文章了。

显然,有人感到这样批评基层干部很冤屈。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侧卧式”干部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都不能走向极端。

说有这类干部存在,并不代表就否定了基层绝大多数敬业、辛苦的干部。你本人不是这样的干部,就没有必要替有类似这种“侧卧式”干部鸣不平。

作者提出的这种“侧卧式”干部,过去有,现在有也,只是多少不一样。

如果一味地否定,是不现实的,如果只强调基层干部很辛苦,而否定有这类干部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作为一个群体,啥时候都有上、中、下和左、中、右之分,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何况一个群体呢?

现在,基层一些单位包括行政执法单位,大量雇佣的一些临时工、第三方人员。这种现象这说明什么?

当然,不否定有些单位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量比过去大了、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需要招收一些临时工来协助工作。

但是,也不能否定有些单位存在着“花公家的钱不心痛”、“不花白不花的问题”,看见别人这样干,自己也跟着这样干,还美其名曰这是“改革”,是“花钱购买服务”。造成一些单位人浮于事,大量地工作由临时干了,而正式公职人员却无事可干,随之,就出现一些“侧卧式”干部。

现在,接触人民群众的一线执法人员和窗口人员,大部分是临时工或第三方人员,而一旦出现问题时就更看不到正式公职人员了,都是由临时工顶替。每到这时,人民群众不禁要问:那些公职人员不在一线干什么去了?难道都坐在办公室里喝茶、上网吗?

而一到评功授奖、提职升级时,正式公职人员就出来了。问题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这种现象不少吧。

过去,人民群众就曾吐槽:有些机关干部上班“一杯热茶端,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而现在也不能说没有这种现象了,只是形式变了,过去看报纸,现在改上网了。而且问题比过去更严重。

“侧卧式”干部啥时候都有,不能否定。当然,是个别,不是主流。

批评这样的干部并不等于是否定整个基层工作人员。

在我看来,干部中存在的这问题、那问题,说到底,是缺少了过去那种革命干劲、革命精神,是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意识缺失的表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23-10-21/844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0-21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