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有几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几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徐 平
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成立至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撤离朝鲜,共有4任志愿军司令员和4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为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为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李志民为第三任司令员、政治委员,杨勇、王平为第四任司令员、政治委员。
粟裕和林彪本来有可能成为志愿军首任司令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安全和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侵略战争,中共中央采取了防范措施。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二军(后归第十三兵团建制)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部队共25.5万余人,在中朝边境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重任,必要时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国作战。志愿军一旦出战,将面临装备优良的强敌,必须选派一员猛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考虑在东北边防军出动时,由粟裕或林彪出任司令员,但遗憾的是两人当时都有病在身,不能挂帅出征,不得不另派他人。
东北边防军组成
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1950年10月初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猖狂进犯,朝鲜形势危急。10月4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共中央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挂帅出征。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平江起义领导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彭大将军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但当时志愿军领导人没有公开,外界也有各种猜测。例如共同社1951年3月播发电讯:“1951年初冬,被认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任总司令、猛将林彪将军在中部战线负了伤,后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后由彭德怀代替。”
1952年朝鲜战事趋于平稳后,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接替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1954年9月,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改革,取消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彭德怀在朝鲜前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
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由副司令员陈赓在朝鲜前线主持志愿军的全面工作,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6月,陈赓奉调回国,邓华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彭德怀(中)与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右)、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州人。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从1950年志愿军总部成立时起,邓华就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是彭德怀的第一助手。彭德怀在国内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名义上仍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主要由邓华主持志愿军工作。1954年9月,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邓华才正式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邓华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担负镇守祖国北大门要职。1955年9月,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庐山会议后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职务。1977年起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
邓华上将
第三任司令员杨得志
1954年10月,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奉调回国,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接任邓华为志愿军第三任司令员。
杨得志(1911—1994),湖南醴陵人。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1951年2月,杨得志与政治委员李志民率第十九兵团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1952年7月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1955年4月,杨得志回国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得志任济南军区司令员长达18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改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后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右)与政委李志民指挥强渡临津江
第三任政治委员李志民
1954年10月,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回国,志愿军政治工作由志愿军副政治委员李志民负责。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人。曾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1951年2月,李志民与杨得志率十九兵团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1953年1月,李志民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1955年3月,李志民正式出任志愿军第三任政治委员。
1955年9月,李志民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10月,李志民回国后,历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李志民(左)与杨得志
1954年,李志民(右三)回国前与战友(右起)王平、杨得志、杨勇、李达、解方在朝鲜
第四任司令员杨勇
1955年4月,杨勇接替杨得志任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
杨勇(1913—1983),湖南浏阳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一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兼贵州军区司令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1954年2月,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9月,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8年10月,杨勇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撤离朝鲜。杨勇回国后,接替杨成武上将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担负拱卫首都的重任。后历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勇(右)与王平在朝鲜
杨勇上将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撤离人员,在致朝鲜人民告别信上签名
第四任政治委员王平
1957年10月,志愿军政治委员李志民回国,王平出任志愿军最后一任政治委员。
王平(1907—1998),湖北阳新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八路军冀晋军区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参谋长。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5月调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2月第二次赴朝,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8年10月回国后接替钟期光上将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后历任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王平在朝鲜
1953年,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前中)、政治委员王平(前右),参谋长张震(前左)在朝鲜
最年轻的志愿军司令员不到42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四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一共6人,分别来自4个野战军,体现了我党我军“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除了彭德怀是元帅,邓华、杨得志、李志民、杨勇、王平都是上将。这5位上将都当过兵团司令员或政治委员,身经百战,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而且当时都是年富力强。志愿军是方面军(大军区)级,他们当志愿军司令员或政治委员时,大多只有40多岁,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特别是后几任司令员更年轻:邓华44岁,杨得志43岁,杨勇不到42岁!
志愿军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
志愿军第三任司令员杨得志
志愿军第三任政委李志民
志愿军第四任司令员杨勇
志愿军第四任政委王平
(作者系军史专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sdjl/jfjgb/2020-10-17/6555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