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人民公仆

打印

上校村官带领南王庄重走合作路 献出最后生命

  2013年1月5日,小寒,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

  这天下午3时58分,全国闻名的“上校村官”、安平县南王庄镇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晓勋因胃癌医治无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将生命停留在了64岁。

  这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的好人,就这样走了。窗外,天空阴霾,寒风刺骨,太阳暗淡无光,天地似乎也在为他的离去而悲伤。

  “如果我做错了,请向我开炮!如果我做对了,请向我看齐!”

  王晓勋是让安平人民自豪的“上校村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为表彰王晓勋同志的事迹,200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党、全军开展向王晓勋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7年5月23日,王晓勋同志在北京军区党代会上,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南王庄村出过两次名: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村民王玉坤等三户农民坚持团结办社,依靠集体力量实现增产增收,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第二次出名是在半个世纪后,王玉坤的儿子、安平县人武部原部长、上校军官王晓勋退休后,放弃平静悠闲的生活,毅然回到南王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王晓勋带领村民治乱致富,把南王庄村建成了省市闻名的“小康村”、“文明生态村”。这期间,王晓勋为南王庄倾尽了心血,乃至最后的生命。

  历史的辉煌——“五亿农民的方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平县南王庄村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的旗手,就是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亲切接见、“三条牛腿”坚持办社的王玉坤。

  1955年,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户贫农,在“散社风”和缺牲口、少农具的情况下坚持办社,依靠集体力量增产增收。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高度赞扬:“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

  1954年秋天,冀中平原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的时候,南王庄村在原来三个小社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为8个初级社。

  1955年春天,一些富裕中农煽起一股散社风。全村只剩下了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户贫农和三户中农组成的一个六户的小社。5月初,三户中农也退了社,三户贫农只剩下了三条汉子和“三条牛腿”(王玉坤两户合养一头牛,王小其四户合养一头牛,王小庞没有牛,因此三户只有“三条牛腿”)。

  “回头就是死胡同,咱们可得有个穷志气,高低得把社办下去!”——王玉坤的倔强性格起了很大作用,这些话村里很多老人都记得。

  1955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其中对三户贫农坚持办社给予了高度赞扬:“其实,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一切个体经营的农民,终归是要走这三户贫农所坚决地选择了的道路的。”

  1955年11月,本报和《人民日报》都发表了三户贫农坚持办社的报道???《五亿农民的方向》。后来,毛主席把此文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加了按语:“这个三户贫农的合作社,几个月以来,在全国农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河北省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英雄的合作社,给贫农壮了胆。”

  之后30多年的时间里,南王庄一直是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关注。如:前苏联、也门、老挝、美籍华人、日本等媒体陆续报道了南王庄的事迹。

  临危受命——“上校村官”勇挑重担

  改革开放以后,南王庄走上了大多数农村的发展道路,由于种种原因,九十年代后,南王庄出现了滑坡,接连换了几任班子都没能扭转局面。毛主席赞誉过的老典型滑坡落伍,王玉坤的儿子、时任安平县县委常委、武装部长的王晓勋和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心急如焚,寝食不安!

  1999年6月,51岁的王晓勋结束了34年的戎马生涯,从安平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的岗位上退休。也就在那个夏天,南王庄小学教室的一根房柱轰然倒下,砸伤一名女学生,引起群众意见。县委、县政府在调查中发现南王庄村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先进村逐渐落伍了。谁来带领乡亲们改变这一状况?领导在想,群众在盼。

  县委常委会议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晓勋。人们清楚地记得,王晓勋在担任县委常委的14年中,带领民兵积极参加驻地建设,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1996年滹沱河暴发特大洪水时,他指挥数万民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武部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个人荣立二等功,是一员能啃硬骨头的虎将。况且,他又是老支书王玉坤的儿子,请他出任南王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再合适不过了。

  县委领导的初次谈话打乱了王晓勋退休生活的计划。王晓勋心里一直挂念着南王庄的兴衰,一时间,回乡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着转儿。可是,老伴孟晓满多年重病在身,生活不能自理,他自己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去还是不去?王晓勋陷入了深思。

  改革开放快20年了,可是南王庄的父老乡亲们还过着穷日子,这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心头那份党员领导干部沉甸甸的责任和对故土的热爱,使王晓勋选择了“去”,他像平时受领重大任务一样,向县委立下军令状。就这样,刚退休3个月的王晓勋,把老伴孟晓满安顿在本村的姑姑家,自己则带着一箱方便面、一口锅、一张硬板床,在村部安了家。然而,就在那天晚上,熟睡的王晓勋被一阵“?里啪啦”的声音惊醒,起来一看,村部窗户上的10多块玻璃被砸碎。王晓勋知道个别人不欢迎他,却没有退缩。第二天,王晓勋踏着玻璃碎片,在村委会架起高音喇叭,他的就职演说照常进行。这天,村委会的院子和邻街的马路上都挤满了南王庄的百姓,透过攒动的人头和百姓企盼的眼神,王晓勋找回了34年前乡亲们敲锣打鼓送他参军时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上任伊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凤尾好做,鸡头难当。”王晓勋掂量堂兄这番话的分量,当村官比当县官会面对更多的难心事。上任伊始,他挨家挨户走访,召开支委会、村民代表会,很快摸清了一些人乱占耕地、损公肥私等问题的症结。

  困难和挑战使王晓勋认识到,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建个好支部。在新一届党支部第一次支委会上,王晓勋与班子成员约法三章:“第一,讲团结顾大局,不打横炮拉横车﹔第二,依法办事,有理有据﹔第三,廉洁从政,不贪不沾公家一分钱。”大家纷纷点头,王晓勋接着说:“同志们首先看我的,我做不好,就向我开炮﹔我做好了,请向我看齐!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党支部‘一班人’成为咱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村里人说:“晓勋做的比说的还过硬。”9年来,他没拿过村里的一分钱补贴,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票据。王晓勋自身行得正,治懒治贪,毫不手软。他把以前村干部按月领的误工补贴改为按实际误工日期计算,规定几点开会到时候必须到齐。他还规定与公务无关的人员不能陪吃,两名村干部陪村里请来帮助整地的推土机手吃蹭饭,被他“将”得面红耳赤。村里的吃喝风渐渐被剎住了。村干部都向王晓勋看齐,一心为公,群众打心眼里服气。

  王晓勋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村里一度风气不正,少数群众上访,其主要缘由集中在3个历史遗留问题:工业占地、承包荒地不交费、抢占零散土地。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牵扯人数较多,解决起来,无异于捅“马蜂窝”。面对村民的观望、疑虑,王晓勋对支部“一班人”说:“咱们当干部的就是要坚持公平公正,哪怕再硬的钉子也要碰。”

  千难万难,一身正气就不难。一天晚上,王晓勋组织占地的20多户村民召开座谈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大家能主动交回当年抢占的零散地。一些人也附和着说“应该交,应该交”,但签名时,却没人带头。这时,王晓勋想到自己平日里和堂兄关系还不错,就对他说:“哥哥,你来带个头吧。”

  “凭什么让我带头,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那么多人都占了地,为什么单单找我?”堂兄对王晓勋的求援不买账,使座谈会不欢而散。

  王晓勋一着急,糖尿病加重,住进了医院。可没过两天,他又回到了村里做堂兄的工作,堂兄终于带头交回了2亩零散地。

  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村80多亩被占用的零散地全部收回。王晓勋趁热打铁,通过各种方式做工作,又收回了300亩荒地的承包费。

  群众反映最大的是工业占地问题。14年前,村里为鼓励大家发展经济,划出80多亩土地为工业小区,一亩地每年象征性地征收200元钱,但14年来,48个承包人谁也没有向村里交过钱。王晓勋和村委会主任耐心地对一个该交2万元承包费的承包户做思想工作,经再三努力无效,王晓勋斩钉截铁地说:“向法院起诉,让法律来主持公正。”

  村委会的一纸起诉书把该承包人告上了法庭。很快,县法院的判决书让该承包人低下了头,及时交了欠款。这件事在承包户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自知理亏,主动向村里交纳了全部承包费。拖延了14年的占地问题,王晓勋用3个月时间彻底解决了,共为村里收回资金30多万元。

  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村里也有了一些资金。这笔钱怎么花?王晓勋决定将收回的资金全部用在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上:投资2.4万元,解决了40多户村民多年吃不上水的问题﹔投资12万元,修建了村内1950米长的道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王晓勋还多方筹集近百万元资金,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村小学,解决了南王庄和邻村孩子的上学难题。曾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兴通老人紧握着他的手说:“晓勋,你真应该早点回来啊!”

  探索丝网产业让南王庄人再创辉煌

  9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让王晓勋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是南王庄村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景象——田成方,树成行,工业兴,农业产业旺,春花夏杏秋苹果,文明生态奔小康。王晓勋深情地告诫支部“一班人”:“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作为百姓的领路人,关键要在引导和教育村民走正道、建设文明富裕筑和谐上多下真功夫。”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让南王庄人再创辉煌。

  南王庄的丝网产业一直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为引导村民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王晓勋带领部分村民,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但企业要发展,又面临着村里发展空间不足、电力不足等难题。王晓勋从各地开办工业小区进行集约化发展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建议将村西北滹沱河故道的沙荒地开发出来,建立“丝网工业小区”。

  2004年农历正月初四,王晓勋专门请回南王庄村在外地经商办企业的老板,举办了一场“能人宴”。席间,他向大家展开一张《南王庄规划效果图》,大家被他的设想所征服,纷纷回乡投资办厂。为解决电力等配套问题,王晓勋还多方协调电力部门,为全村增加变压器20多台。如今,这个2500多人口的行政村拥有大小企业230家,从业人员达1000名,实现了青壮年人人有活干,个个有工作。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人均纯收入5860元,比8年前翻了一番。着眼于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今年在王晓勋的积极跑办下,村里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该村“大包干”后第一家村办集体企业——益农网业有限公司。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晓勋又带领党员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聘请多名河北省农科院专家前来指导,打算通过大片承包、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生产区,筹建一个占地400亩的大型养猪场,日前已与正大集团达成初步意向。

  带领南王庄人“再现”合作组织

  2007年12月24日,安平县南王庄经济发展合作社和下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商务专业合作社、拔丝专业合作社、织网专业合作社,在锣鼓喧天中正式挂牌成立。年近70岁的村民郑玉者边扭着秧歌边高兴地介绍说:“实行土地承包后,我们逐步富裕了,但也出现了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普及、农产品销售等困难。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王晓勋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对十七大报告进行了认真学习,决定根据本村经济发展实际,借鉴以往创办农业合作社经验,成立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和5个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就南王庄合作组织再现,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发展合作社社长王晓勋介绍说:“南王庄经济发展合作社和下属5个专业合作社,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本着“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重点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购销、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一家一户不能解决或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增收步伐。”

  安平县鹏华有限公司总经理、拔丝专业合作社社长王进表说:“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等于在市场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采用合作、互助形式,利用龙头企业的信息、销售和管理优势,带着规模小的丝网加工户生产、经营,可以提升企业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大降低一家一户闯市场的风险,实现互惠、互利、共赢。”

  患胃癌不下“火线”

  2012年10月21日,《河北日报》记者得知王晓勋身患胃癌,依然带病坚持南王庄村的工作,深受感动,带着对他的敬仰,带着真诚的祝福,来到了“上校村官”王晓勋的家乡——南王庄村。

  王晓勋正在卧室输液,见到记者,忙坐起来热情地打招呼。他的声音依旧像以前那样洪亮,全然没有病人的模样。他说:“前几天,县里开了第三季度经济工作会,建称(南王庄村主任)把会议资料给我拿到家里一份,我就琢磨着趁今天这个空,把大家召集一下,学习学习会议精神,研究研究我们村下一步的工作,这不今天一早儿就回来了。”随后记者旁听了一次南王庄两委班子会。

  村主任王建称先到的,说起村主任王晓勋的病情,这个40多岁的硬汉眼圈红了,“勋叔这病都是为俺们村累的,今年5月初他就感觉不舒服,一直就没顾上检查。一直到8月底扛不住了,被大伙儿催着才去做检查,结果一查……唉!他病的这样重,却还放不下村里的工作,每月月底的村“两委”会一次也没落下过,前几次我们开会都也由村里搬到了他城里的家,这次我们还打算去他家,没想到这一大早儿他就赶回村里来了。”

  9点20分,家人把王晓勋扶到客厅的沙发上,并换上最后一瓶液。随后刘彦芳、王书会、张占群等另外几名南王庄村党支部主要成员先后赶到了王晓勋的家,依次围坐在沙发上,南王庄村第四季度第一次两委班子会开始了。

  王晓勋说:“之前的几次会,大家拿我当病人对待,聚到城里找我开会,劳民伤财的。现在大伙儿都忙,就别来回折腾了。村主任王建称把县经济工作会的会议资料复印了发给大家,然后对南王庄的工业、农业发展情况做了说明。他说:“今年咱们村工业发展的很快,全村586户中有230个大小摊点,占到了全村的40%,这个比例在全乡别的村很难超越,所以这是咱们的优势,要保持。接下来咱们要进一步发展生猪养殖,县里总投资2.3亿元的河北安平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屠宰项目,已开始试运行了,这对我们的生猪养殖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遇。”听到这个消息,王晓勋当机立断“马上把这一消息广播告诉大家动员乡亲们加大生猪养殖力度,该补栏的补栏,该扩建的扩建。”随后,王晓勋也对今年的秋冬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安排,主要在村边、路边多植速生杨,并要保证成活率。

  第一项会议内容进行了半小时,将近尾声时,王晓勋的输液治疗也结束了。紧挨着他坐的刘彦芳说:“这一个姿势坐了半个小时,你先活动活动,咱们再说别的。”王晓勋说:“不用,我原地动动胳膊,就行了,继续吧!”

  “纪念馆改扩建的规划图已经做好了,县乡有关部门也审核通过了,原计划在原址扩建的方案因为涉及到民房,难度比较大,咱们只能迁建到别的地方,今天讨论一下关于选址占地问题。”王晓勋接着说。经过详细分析仔细推敲,初步确定将纪念馆新馆位置定于村南边,占用村集体土地的40亩。

  “咱们村老合作社社址被评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讨论如何深化合作社改革这一问题前,南王庄副书记王书会向大家通报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张占群说,今年秋收后,村民们入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因为村民心里都有一笔账,入社后集体耕种,统一浇水、施肥、除虫、除草,每亩地就节约近百元的支出,一季下来平平常常的一家就能省下500元,让社农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节省了人力物力不说,他们还能安心出去工作,挣更多的“外快”。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村集体出资20万元建设一个长40米、宽10米的合作社办公地点,最大限度得方便社农,让农民得实惠。

  王书会说,现在村里修上了柏油路、建起了村民文化广场,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学生住进了全县教学条件一流的校舍,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万元,村支部评上了“全国先进党支部”……这些变化和好“村官”王晓勋的辛劳是分不开的,都是他的功劳!

  “等我走后,一定要多帮帮南王庄”

  2013年1月10日,在王晓勋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的老伴孟晓满和三个儿女。王晓勋去世后,家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去年8月28日,他在北京查出了胃癌,却一直说自己没事,说做完手术还要回村里接着工作。我们一直以为他的病不严重,都被他骗了……”一提起父亲,大女儿王丽颖就忍不住红了眼眶。她至今还不能接受父亲已经离世的消息,吃饭时总会下意识地摆上父亲的碗筷,而后又忽然醒悟,泪如雨下。“我们小时候,他一直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但每次一见到我们,总是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对王晓勋的儿女们来说,他们的童年记忆中鲜有父亲的影子。但父亲正直、敬业的精神,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晓勋藏起对家庭的无限眷恋,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南王庄村。

  生命中最后的40多天,王晓勋一直在北京住院。由于病情严重,他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只能靠营养液维持生命。1月4日下午,已经病危的王晓勋回到家中,突然想吃炒鸡蛋。当家人炒好了鸡蛋端到床前,他只吃了瓜子大小的两口,就呕吐起来。当晚,王晓勋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南王庄村)展览馆还没弄好呢……”这竟成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遗言。

  在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了多个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翻开,里面全是对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的思考。“他事业心强,平时也没什么爱好,一有时间就读书看报,住院时还经常打电话指导村里的工作。”

  高继增是王晓勋的老同事、老朋友,两人的友谊长达30年。在王晓勋生命中的最后两天,高继增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我们在一起,他从不说家里的事,总是让我们给他出主意,帮助南王庄快速发展。”高继增记得格外清楚,王晓勋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一再嘱托他:“等我走后,一定要多帮帮南王庄……”

  “我活着的时候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死后也要看着南王庄一天天好起来”

  “他从没用过村里一分钱,1月4日从北京回来,大家要用村里的车去接他,却被他生气地拒绝了。”说起与王晓勋最后的几次见面,南王庄村村委会主任王建称和副主任刘彦方一度哽咽。他们深深地记得,就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王晓勋依然一心记挂着村里的工作和发展,在最后病危的时刻,依然坚持不给村里添一点麻烦。“王书记一再跟我们说,要修路,要成立合作社,要扩建展览馆,一定要把村里的各项工作做好。”“我活着的时候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死后也要看着南王庄一天天好起来。”按照王晓勋的遗愿,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奋斗过的南王庄村。7日下午,王晓勋的骨灰回村了,全村百姓自发到村口迎接他。走到南王庄小学门前,灵车突然熄火了,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王书记这是想再看一眼亲手修建的小学,再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啊!”

  在乡亲们的要求下,王晓勋的骨灰在他家停留了两个小时。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乡亲们纷纷前来悼念。“晓勋啊,你咋就走得这么早?”83岁的李如改老人,走路都要人搀扶,却执意赶来送送南王庄村的好儿子;在昆明经商的村民王进表,连夜坐飞机赶了回来,要送送大家的好书记;“妈,我实在回不去,你一定要去,替我送送王书记。”村民王帅的母亲从北京赶回村里,满足了远在深圳的儿子的心愿……“王书记来了,我们的生活改善了不是一点半点儿,村容村风都变好了。”站在新扩建的宽敞的南王庄文化广场前,49岁的村民王亚钦回忆着王晓勋当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扭秧歌的情形:“这里原来又窄又旧,没人来。扩建以后,又安上了电灯,人们一有空就来跳舞、扭秧歌。”“农业合作社,我们从2011年开始做试点,效果很好,原计划今明两年再建一个粮食深加工基地。这都是王书记做的规划,他却再也看不到了。”说起自己主抓的合作社工作,刘彦方流下了眼泪。

  ……

  一桩桩,一件件,诉不尽的是衷心的爱戴;一声声,一句句,说不完的是深深的缅怀。“王晓勋同志活出了精神、活出了高度、活出了境界,他是全县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安平县委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本文内容根据《河北日报》、《衡水日报》、安平县政府网站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sdjl/rmgp/2013-11-07/2358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1-07 关键字:上校村官  南王庄  王晓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