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人民公仆

打印

张全景:陈野苹同志二三事

58ee3d6d55fbb2fb69d867f84d4a20a44723dc6c.jpg


    陈野苹同志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他1933年入党,曾在川陕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建国后,他先后担任过中组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务,为党的组织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那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原则的职业品德、勤勉严谨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感到失了政治生活犹如失了生命一样

坚守“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是陈野苹同志一辈子都在践行的“夙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文革”期间,他的信念都不曾有过丝毫动摇。

陈野苹是四川省冕宁县的第一位中共党员。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冕宁前,他和地下党的同志广泛发动群众迎接红军。冕宁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时,陈野苹任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同时组建地方武装“抗捐军”,担任“抗捐军”政委。长征路上,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彝海结盟”就是陈野平等同志做的联系工作。红军走后,冕宁组建起的党的“抗捐军”被黑彝奴隶主武装击垮,许多冕宁战士和领导被抓,或被扒光衣服杀害了。陈野苹机敏地侥幸脱险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失去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积极寻找党组织,一方面设法在云南、四川等地继续开展活动。在近三年的地下工作时间里,他从不惧怕白色恐怖和艰难的斗争环境,积极开展活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巩固党的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他,几次险些被捕,每天面对危险和生与死的考验,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和困难,他都设法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严守党的纪律。1937年他写的《寄友人》诗中音信绝,长吁叹1943年他在延安向组织上表达当时的心情时写到,我感到失了政治生活犹如失了生命一样。这正是他当时寻找党组织迫切心情的真实写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野苹遭到诬陷迫害,被送至北京卫戍区下属的秘密关押点“监护”达7年之久。在逆境中,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经常用毛主席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的语录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审查中,他坚定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原则性。因此,他决不违心地在歪曲事实的所谓“审查结论”上签字,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强的党性和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

在选拔干部的根本原则问题上不妥协、不退让

坚持原则、光明磊落是陈野苹同志在工作中形成的鲜明风格。他在党的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根本原则问题上不妥协、不退让,他认为德与才二者并重,不可偏废,是一个统一体,但政治或者德是第一位的。他赞同与倡导“坚持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原则”,也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或“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这种提法。20世纪80年代初,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外思想活跃,党内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甚至是混乱的不同认识,单纯“用能人”的思想,甚至提出“宁用有缺点错误的能人,不用没有缺点错误的庸人”。他深刻分析这种认识的错误,并指出对干部的缺点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性质及程度,不能搞片面性。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原则”,对一些“德行”不太好,甚至具有自由化思想的所谓“能人”,在考察、选用与提拔时坚持不提名、不推荐。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当时个别中央领导同志在任用干部上存在不同意见,在讨论过程中甚至出现过意见比较尖锐的争论,但他始终没有妥协、没有退让。

从中组部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陈野苹同志仍“身沉心不改”。一次,他应邀为某市委党校讲党课,他准备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标题讲讲选拔干部的标准问题,但有同志以该题目比较敏感、会引起一些反映和争论为由,建议他换一个题目。他说:那好!我用陈云同志的原话,题目叫“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在讲课中他一再强调,德才是有主次之分、主从之别、先后之异的,“政治上可靠是先决条件”,德更具决定意义。

到了中组部,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陈野苹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勉细致、作风朴实,为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各种任务倾注了毕生心血。

自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第一天起,陈野苹就知晓各级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不幸,党的这一优良传统被“文革”破坏了,中组部成了“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粉碎“四人帮”之后,落实干部政策成了当时党中央一件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胡耀邦同志到中组部工作后,陈野苹受命负责接谈工作,每天有几百位老干部、老同志到中组部上访,申诉历史结论和工作分配等问题。

从恢复工作时起,陈野苹同志就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接待老同志到很晚才回家吃饭。白天时间不够,午休时间、晚上下班后回到家里,老同志随到随谈。他的一套不足百平米的四居室单元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挤占,此时他们家仍旧与别人家合住,共用厕所、厨房,他住的只是其中的两房套间,生活很不方便。但是,这丝毫没有妨碍他热情地接待来访的老同志。他的家一直为老同志开放,他将不足十平米的里间自命为促膝室,并用毛笔写了促膝室三个大字,贴在里间的门框上,以示这里是专门与老同志促膝谈心之地。在平反冤假错案的那些特殊日子里,即便是星期天登门申诉者也络绎不绝,他同样一一接谈,谈后立即指示有关同志或亲自办理。由于“文革”期间老干部的身体大都受过摧残,上楼不大方便,接谈组把接待室设在一楼,摆上沙发,让来访的老同志坐着谈话舒服些,还让他们喝上热茶。老同志都激动地说:“到了中组部,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1978年上半年,在接谈组工作告一段落后,陈野苹同志又成为平反冤假错案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段时间也是他最忙的时期,几乎没有休息日。尽管他当时已经63岁了,但他每天还是在第一线不知疲倦地工作。每个灯火通明的晚上,他或和各个调查组的同志开会,或看厚厚的调查材料,困了到洗手间用凉水擦把脸,经常是午夜过后才揉着熬红的双眼,拖着疲惫的双腿下班回家,第二天又按时精神抖擞地上班。多年后,大家回忆起那时的日日夜夜,还常常感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热情啊!”

陈野平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他书法很好,凡是向他索要墨宝的,他都一一满足。我至今还保存着他为我书写的毛主席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果你们不退,我就不走

陈野苹同志要求自己和家人非常严格,他一生清廉自守,清风两袖,堪称楷模。

在工作中,他对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到外地出差,他经常给随行的同志讲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对吃住条件较差的地方,从来都不许向当地提任何要求,也从不接受地方的土特产和赠送的礼品。每当离开时,他都要嘱咐秘书一定要按规定结清伙食费。他非常喜欢“文房四宝”,1990年到安徽参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会议后,参观了笔、墨、纸、砚加工厂和展览室,买了不少笔、墨、纸、砚。1991年,我到这个厂参观时,厂里同志告诉我,本来想把这些作为礼品送给他,但他坚持照价付款。1991年到云南西双版纳考察,在临离开宾馆时,他发现床头柜上放了一头小木象,秘书告诉他这是宾馆给每位客人送的纪念品,他非常坚决地要求退回去。他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喝茶都要付钱。我们不能收,一定要退,如果你们不退,我就不走。经过商量,最后还是按照宾馆小卖部的公开标价付了全款才算了事。

在家庭生活中,陈野苹同志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家中可以公费配用一个公务员(或保姆),但他的家里从来不用,长期由他的岳母在家中帮助操持家务。他在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开完会一定回家休息,极少住机关招待所,有干部和工作人员顺路回家,他很乐意带上他们。但是,他的夫人、孩子却从不允许单独使用机关的车办事。四川冕宁来探亲的弟弟、从安徽来的他夫人的姐姐,也从不曾动用组织配给他的工作用车。在他家乡冕宁县的亲属和亲友中,他也没有动用权力为任何一个人安排进京、进城、包括在县里吃公家饭的工作。

2015415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sdjl/rmgp/2015-08-22/336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8-23 关键字:人民公仆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