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隐身战机歼-20、“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国之重器横空出世前,都曾出自同一个“摇篮”——风洞。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俞鸿儒,听他讲述我国的激波风洞建成之路。
1
实验室爆炸却受到表扬
他带领团队“炸”出研究新路
1928年,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上世纪50年代,28岁的俞鸿儒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能够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设计缺陷并改进。
1958年初,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
“一年有时候来一次,有时候一年来两次。”俞鸿儒回忆,每次爆炸后,他反而会受到钱学森、郭永怀等导师的表扬:“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俞鸿儒说:“这叫宽松环境,没有他们的支持根本不行。”
在一次次反复试错和爆炸复盘中,俞鸿儒带领团队“炸”出一条新路。1958年,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俞鸿儒带领激波管组成功建成JF-8激波风洞。它的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JF-8激波风洞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东风-5弹道导弹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测试。
2
“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造出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
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超高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
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而他的想法其实来源于20年前的一次实验意外。
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个“疯狂”的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没有放弃,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1988年,俞鸿儒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
终于,在十年之后的1998年,俞鸿儒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3
“要做年轻人的引路人”
他将名字写在获奖名单最后一位
“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俞鸿儒也像当年的导师一样,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引路人。
在他的指导下,2012年,姜宗林团队建成了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然而,当JF-12风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俞鸿儒却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一位。“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年轻人做完有成就感,有威望和威信,工作就好开展了。”
一路走来,俞鸿儒始终用“创新”二字来勉励自己。而新一代风洞人也将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步伐,继续在超高速领域不断探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sdjl/zsfz/2023-05-03/8155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