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新罪名”:让中俄伊等国有机会“嘲笑”美国
特朗普的“新罪名”:让中俄伊等国有机会“嘲笑”美国
美议员称,特朗普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是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对手“输送弹药”,让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批评美国民主。
一个多月前的美国国会大厦骚乱事件,令全世界开始质疑美式民主。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由国会骚乱引发的前总统特朗普弹劾案审理已进入第三天,众院控方于当地时间11日完成案情陈述。
控方之一的弹劾案代理人,得克萨斯州众议员华金·卡斯特罗(Joaquin Castro)在审理案上声称,特朗普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是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对手“输送弹药”,让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批评美国民主。
但他也承认,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对手”,整个世界都看到了特朗普用他的“谎言”,号召支持者进军华盛顿,冲击国会。
卡斯特罗11日在弹劾案审理上 视频截图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10日报道,卡斯特罗当天在解释1月6日骚乱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时声称:“每一个考虑袭击这座大楼(国会大厦)的外国对手都看到了一场彩排,他们看到这座国会大厦可能会被占领。”
随后,他引用了几段来自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官员针对国会大厦的评论,来解释他的看法。其中一段就来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7日在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的评论。
当时,华春莹指出:“美方一些人对2019年香港发生的事情和今天在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和用词截然不同,这种鲜明的对比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值得大家进行严肃和深刻反思。”
除了华春莹之外,俄罗斯和伊朗的官员也在国会大厦事件后,指出了美国的“虚伪”,卡斯特罗同样引用了这两段发言。
例如,俄罗斯上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Konstantin Kosachyov)1月6日评论称:“民主的庆祝已经结束了,很不幸的是,美国的民主已经跌至谷底。美国不再是指明方向的那个,也丧失了定义民主的所有权力。”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在1月8日说:“这就是他们(美国)的民主和人权,这就是他们的选举丑闻,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整个世界都在嘲笑他们的价值观,就连他们的盟友也在嘲笑他们。”
说完这三段引言后,卡斯特罗称:“整个世界都看到特朗普诉说了他巨大的谎言,整个世界都看到在他的邀请下,支持者们进军华盛顿,来到国会大厦。”
但他又“找补”宣称:“特朗普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在‘寻求民主的抗议者’和试图推翻它的暴力抗议者之间制造一种‘错误的对等关系’。”
卡斯特罗呼吁参议员们给特朗普定罪,说这将恢复美国政府的信誉,因为他们正在寻求与国外谈判外贸、经济和人权协议。“(宣判特朗普无罪)将丧失我们作为自由、民主和人权‘北极星’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丧失法治的力量。给特朗普定罪将意味着美国代表法治,无论谁违反了法治。让我们提醒世界,我们确实是‘北极星’。”
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国内外,都认为国会大厦骚乱是“动摇美国国本”的事件。例如,《华尔街日报》1月6日就发表评论文章感叹,美国两任总统、两个政党及国家的根本仅在一天内就被动摇。
文章作者、《华尔街日报》华盛顿特区的执行主编塞布 (Gerald F. Seib)认为,在和平确认权力交接的过程中,爆发如此极不寻常的政治暴力事件,正在考验着美国民主体制。后续,美国将如何应对还远远未可得知。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则从骚乱背后,看到了美国的危机:国家分化,政治极化,治理系统的瘫痪。“美国的整个历史进程几乎是呈上升趋势的,不明白衰退是什么。但是这个时代要结束了,中国正在快速取代美国,被全世界大多数人口视为领导者。”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弹劾案审理进入第三天,众院控方于完成案情陈述,强烈请求参议院定罪特朗普煽动1月6日的国会骚乱,让弹劾成立,并禁止其再次参选公职。
除了卡斯特罗外,另一名弹劾代理人、民主党众议员拉斯金(Jamie Raskin)呼吁参议院,不要纠结于律师提出的“奇怪理论”,“用常识来理解”。拉斯金说,如果如今不认定这是严重犯罪与不检行为,“就会为美国的总统失职树立起一个可怕的新标准”。
另一众院控方9人小组成员之一的民主党众议员内古斯(Joe Neguse)则说:“我们请求就特朗普的行为定罪,因为若不这样做、假装这一切没发生或者‘和稀泥’,谁说这种事不会重蹈覆辙?”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共和党人表示,如果双方同意不传唤证人,此次弹劾审判可能最快在本周末结束。
目前,参议院100席位里,民主党掌握50席,但要让弹劾成立定罪特朗普需2/3的赞成票,意味着需有17名共和党参议员倒戈。尽管部分共和党人已表明支持,不过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地位仍难撼动,使得对其定罪恐极难实现。(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bm/2021-02-13/6768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