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美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三大误判
美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三大误判
孙锡良
在中国高调纪念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美国智库整体表现出焦虑情绪,它们对中国社会高度一致的红色旋律极不适应,尤其是对中国GDP的紧逼之势深表担忧,拜登不得不重复表态“在我任内不允许中国超越”。
这就很有意思了!拜登的任期能有多长?顶多也就四年,中国岂会在乎四年还是八年?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好像都不怎么心慌,也并不特别在乎这个数字,中国人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越来越好。
美国智库对中国误判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劳动力将走向严重供应不足,进而影响经济上涨;二是中国缺少国内外资本支持,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前爆发金融危机;三是中国生产力进步比西方国家缓慢,将影响工业升级。
中国劳动力真的会走向严重供应不足吗?
美经济学家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中国最近决定放开三孩生育权。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是看到了危机才放开政策,他们怀疑中国会有人口老化与劳动力不足同时发生的双重困境。彭博社预计,中国只有提高退休年龄和同时增加人口出生率,直到2040年才能达到基本平衡。
然而,未来二三十年之内,中国会不会出现双被动局面?
老龄化几乎是世界所有从发展走向发达过程的伴随现象,中国应该也不会例外。不过,其它发达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必定也能解决,它不会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严重问题。
劳动力供应不足看似问题,其实也不会成为问题,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新生人口总量庞大。在出生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基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庞大,中国年新生人口仍然超过千万以上,这个数字仍然是非常可观的。换句话讲,中国每年都将有超千万新劳动力补充到市场。在可见的未来,中国仍将长期保持千万级的人口增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步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已经成为大趋势,之所以继续保留相当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中国严重依赖这些产业,而是考虑到中短期劳动力就业压力,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绝非劳动力供应不足。
其三,人工智能产业正成为中国战略产业。无能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中国在这一领域应该都可以跟上时代,甚至有可能超越部分传统发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可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不排除给劳动力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其四,中国市场系统内部开放性强。中国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日本,中国各地区市场具有极其鲜明的产业梯度,在不同的梯度上,对劳动力的要求不一样。而中国劳动力流动也非常自由,具有全开放特点。美国、日本、欧洲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做到输入性劳动力自由进出。“劳动力内部互补”是中国的最大优势,未来的印度也会拥有这个优势。
中国会不会出现资本危机?
根据莱因哈特和罗格夫的研究,还有来自香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他们都认为,到2030年之前,中国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说引起重大危机的原因是中国一直在夸大实际经济增长数据。
美国智库专家对中国的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知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资本,这是准确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国资本的运行规则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中国的资本市场。
其一,输入型资本可能减缓和减少,但不会断流。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无论采取何种制裁手段,但始终无法实现全西方行动统一化。也就是讲,中西方之间即使有墙,但还会有门,绝不会出现隔绝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几乎所有流入中国的资本都有利可图。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中国市场对它们的无限吸引力,只要有利润等着,它们可能不惜违法也要流入中国。
其二,中国的国家资本无比丰厚。中国政府早已经不直接运管企业,只对少量央企实行间接管理。政府手里的最大资本是什么?是土地。
美国人观察资本习惯于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理论套死公式,他们并不思考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的土地是私权,中国的土地是公权。
自从中国个人资产商品化之后,土地就成为政府的最大资本,也是长期资本,几乎全部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都受土地权约束,中国每向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国家资本壮大一层,只要这个制度不被打破,中国的国家资本就足以保证常规的经济运行处于可控状态。
其三,中国部分国民不图回报地将私产转化为资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有了股市以后,股民们至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将部分国企做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资本集团;二是将部分私有企业培养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巨头;三是几乎每天可以塑造一位亿万富翁。
中国私人投资者有两个共性:一是赌性强,死也不回头;二是不计回报,宁可赔本,也要奉献。这两个共性酿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无限容忍性,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可以放心地我行我素,私毫不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回报投资者这一烦恼上面。
不给回报的市场坏处很多,但也有好处。好处是什么?是难以出现国家层面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所有的危机都可以在投资者的容忍中得到体内消化,它不需要像美国一样宣布发生了何种危机。
中国的劳动生产力进步会比西方国家缓慢吗?
按美国专家的模型数据,中国的劳动生产力要达到美国的70%,起码要等到2050年才能实现,如果美国继续推动与中国脱钩,会更进一步阻碍中国生产力进步。
事实上,美国的预判不准确,甚至有可能反向,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庞大的基础教育构成了强大的生产力支撑。包括本人在内,国人一直都对中国教育的创新性不持正面评价。但是,中国教育在一点上是很成功的,那就是量能很大。九年义务教育早已经普及,大中专年招生人数近千万,硕士研究生过百万,博士生也达几十万。这样的培养规模世所罕见,即使不能产出创新人才,至少可以产出支撑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
其二,中国劳动力整体表现为吃苦耐劳。无论是技工类、技术类还是研究类,中国各个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吃苦耐劳的共性,这不全是制度使然,与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新生劳动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需要提出的是,此处强调的吃苦耐劳不是违反劳动法的非正常加班,而是个人的自我加码,相当多年轻人工作时间之外的额外奉献和努力是非常惊人的,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的思想是落后的,但“吃苦”的结果往往是积极的。
西方劳动力,尤其是欧美劳力恐怕比较少地具备这种精神,在推进生产力进步过程中,能力与精神结合的中国人可能并不会输给他们。
美国人集体害怕GDP总量被中国超越,说明“总量第一”对美国具有相当强烈的心理影响,尽管它还能保持对中国的“均量”优势,但失去总量第一位置,意味着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将会随之下降。国际贸易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含量,还取决于交易总量,一旦实现总量和质量中国双第一,也就是美国制裁工具彻底失效的时候。
美国的经济焦虑是确定的,这个焦虑点,也是中国的努力点。
美国智库夸大了中国三大问题,并不表明问题不存在,甚至可能还有其它更大的问题,中国应对正确,问题就是虚的,应对错误,问题就会变成现实危机。
附言:
1,G20对全球最低公司税率达成共识。评:这一结果符合本人的判断预期,当七国达成协议时,我在当日评论中设定过今天的结果。美国赢得了一次战役,国际贸易秩序的改革仍然掌握美国的绳索之下。
2,有人问我:为什么大家都只提马克思主义而不提毛泽东思想?答:在我心中,马克思主义是国际社会主义指导纲领不错,但对于中国,今天的成功和未来的前景,更取决于毛泽东思想,她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但更多地植入了毛泽东个人的伟大思想,愿不愿意提这个思想无所谓,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这个思想。
3,最近媒体曝,清华已发明光刻机新技术路线,上海交大快接近将光量子芯片产业化。评:请大家务必少相信这类新闻,只要没有看到真货,咱们就别掺和,吹牛的教训是深刻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bm/2021-07-12/7019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