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乌克兰危机是台海危机测试?
【3月16号,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向俄向乌”。由于“公投”,很多人将乌克兰危机与台海危机作对比。它们的成因和演变截然不同,并不能简单类比。它们相似的地方只是都牵扯到美国。不妨通过观察美俄在处理乌克兰危机过程中双方出牌的微妙之处,进而了解实力有差距的大国在进行“核心利益”与“非核心利益”博弈时的“心态”。】
3月7日晚上,美国“布什号”航母战斗群的“特拉克斯顿号”导弹驱逐舰进入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按计划正在驶入黑海。一位媒体记者打电话问我,这是否意味着美俄之间因乌克兰危机正走向战争?我说:这表明美国不想打仗,因为要想打仗,只有傻子才会把军舰开进一个被对方反舰导弹覆盖的“口袋”。
但可能是因为在“两会”期间,这位想用“枪长炮短”的稿子填补其他版面的记者不甘心,还接着问:为什么?我先用四个字做了简单回答:“核心利益。”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的克里米亚是“核心利益”;而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并不是“核心利益”。对于普京而言,振兴俄罗斯是他的“核心利益”;而对于奥巴马来说,用军事手段在乌克兰“打败”一次俄罗斯,并不是“核心利益”。现实其实就这么简单。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普京为了“核心利益”已经摆足了使用军事作为政策工具解决矛盾的态势,其西部军区、中央军区和南部军区的15万军队,已经对乌克兰形成了“中路进击、南北夹击”的攻势,而美国和北约的军队,对此却丝毫没有准备“决战乌克兰”的动作。
说到“中路进击、南北夹击”,就不能不说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的闪击进攻。简单说,当时德军从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斯大林没有接受朱可夫将缺乏作战经验的军队先撤出基辅、守住俄乌边境一线的建议,结果德军的中路突然南下,与南路的德军对乌克兰形成了“钳形”包围之势,不仅歼灭俘虏了60多万苏军,而且形成了从中间分隔、拦腰切断从莫斯科至图拉及乌拉尔的两条军工“产业带”之势。在战前的1941年,苏联在这两条“产业带”上已经建成超过德国航空、坦克产业产能50%的企业。这个教训,对于今天任何一个了解苏联卫国战争历史的政治家、军人和俄罗斯公民都是记忆犹新的。
对于当上总统后马上就打“第二次车臣战争”、第一次卸任总统时又打格鲁吉亚战争的普京来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不能圆他“大俄罗斯梦”的背景下,还有什么比以军事手段为牵引,干一件实现个人理想和维护俄罗斯“核心利益”相重叠的事儿政治收益更高呢?
进一步直接说,1994年乌克兰独立时克里米亚俄语人口请求回归俄罗斯联邦,而当时的总统叶利钦并没有接受,随后叶利钦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败走。那么,考虑到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普京目前的做法,至少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政治收益与成本相抵在他的天平上是个正数。
说到这儿,那位记者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问:这次乌克兰危机可以说是一次对未来台海危机的测试吗?我说:两者相似的地方是都牵扯到美国。美国与乌克兰没有双边防御条约,但美国与台湾有35年前出台的《与台湾关系法》。而且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从法理上说比克里米亚之于俄罗斯更名正言顺。其实,目前美国借助美日同盟重塑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部署,恰恰也是基于将军事手段作为政策工具、支撑《与台湾关系法》的一种现实性操作。在这个意义上看,台海危机一旦爆发,中美双方的回旋余地必然会比美俄双方在处理乌克兰危机中更小。因此,我们也不妨通过观察美俄在处理乌克兰危机过程中双方出牌的微妙之处,进而了解实力有差距的大国在进行“核心利益”与“非核心利益”博弈时的“心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oz/2014-03-17/2528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