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英女王去世,你跟着哭啥?
英国女王死了,有国人脸上带着悲怆,写下颤抖的文字,一行一行的,我观那份真诚也不免受到感动,但若干民主信徒对英国君主制顶礼膜拜,若干无神论者对复杂的丧礼宗教仪式传统格外尊重起来,有点不太好理解了。
表达哀思发乎本心自然正常,但这事不能过,道理嘛,《论语》里面讲的很清楚。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雏,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捡紧要的翻译两句:孔子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仔细询问。
有朋友从他乡来,不幸病危,孔子就把他接到家里来住,死了又为他送葬。
朋友送他的东西,即使是送车马那么贵重,他接受时都不拜谢,但是如果送的是祭肉,是要敬祖先的,那就一定要郑重严肃的敬拜。
孔子睡觉的时候不平躺,都是侧卧而睡,在家的时候穿衣也是比较放松的。但路上看见穿丧服的,虽然是平时跟自己很熟的人,一定变色致哀。
一辈子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夫子,对于礼数,道理讲得充分了,而且自己做出榜样。学生颜回死了,孔夫子哭而恸,关系太亲近了,师徒如父子啊。
英国女王,跟你八竿子打不着吧,一定要勾连,得打九竿子以上,有些触动,有些难过,可以的,但哭而大恸,有没有点过?
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还真有这么一帮人呢,人家并不这么看,这份哭而恸,大痛,据说生自对英国女王的尊重。96岁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快70年了,理所当然地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有人统计了她的丰功伟绩:1952年即位后,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了13任英国首相,其中有三位出生于她登基后;她见证了13任美国总统和7任罗马教皇的就职。
这种成功,可遇不可求啊,秘诀就是一个字——熬。
当年北大一年轻教授,就因为活得长,活到别人都不在了,于是,历史上的事儿以他说为准,毕竟过来人见证者,他得到了最多的荣誉头衔学术称号,有人把它誉作国宝,连“国学大师”的帽子都给他套上了,甩都甩不掉,他研究那个领域与国学有什么相干?
女王会见过20世纪后半叶以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这工作量不小,在中国可以评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呗。反正也没有退休一说,女王脑子迟钝走路步履蹒跚离了歪斜,仍坚守在王位上,给个劳模并非不可以。但是哭而大恸,究竟是另外一回事儿。
如果举不出更多的理由来,我要借一句孔夫子的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一言以蔽之:祭祀别人的鬼,谄媚也。
什么叫谄媚?就是巴结别人,腆着个脸,主动奉承讨好呗。《后汉书》有曲辞谄媚,交乱懿亲一类更狠的话。
为什么有人要对这个富贵的英国老太太特别谄媚?
自鸦片战争以来,有些人腰杆被打折了以后一直没接上,那时候跪下去就再没站起来。1949年,狂飙突进的中国革命使得中国人自信心恢复了不少,革命文化涤荡旧制度的污泥浊水,精神美国人精神英国人懵圈遭遇洗礼,但这几十年又变味了,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成灾,只要活着永远不下台的英国老太太,莫名其妙成了一些人的精神偶像,更有甚者将之称作应是民主的象征。这种论调要是被溥仪先生听见,末代皇帝怕是要爬出来与你理论。
1840年,英国人打上门来,威逼中国朝廷在南京签订城下之盟,藉此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绝境。那些给英国老太太抹眼泪的人别忘了,英国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横冲直撞,他们从印度贩卖来得大烟流毒于整个中国,1860、1900,英国鬼子铁蹄两次踏入我首都。很多人很可能不知道,1926年英国军舰悍然重炮轰击重庆万县民房,造成了数以千计无辜百姓的死亡……
英国人的滔天罪行,与那个女王制度是分不开的,即使如此,似也没有必要说人家英国的女王制度有多坏,每个国家根本政治制度都与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好不好,坏不坏,那是人家的事儿。你不挑战我的核心利益,可以相安无事,还可以做买卖,中国国民完全理解这一点,你们家老太太死了,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譬如赵立坚汪文斌,表示个哀悼的意思就行了,互联网上这铺天盖地的哀而丧哭而恸,太过了。
西方殖民主义情结太深,入戏而不能自拔,谄媚成了习惯,朝着威斯敏斯特教堂三叩六拜,跪下去就不起来,你有什么法子呢。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你还真管不着,但是若干媒体,包括官媒,对英女王的新闻显得过份活跃,明显地不合适。把这个老太太喻作道德楷模,称“善意与和平永不会过时”,好像这么一哀悼,英帝国主义在世界上干的坏事就消弥了一样。
(2022年9月9日晚饭前写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8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oz/2022-09-09/7744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