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若麟:马克龙访华后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还鲜有一次国事访问引起全球从政界、经贸界、战略界、外交界……一直到西方媒体的如此关注。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华三天,一句“欧洲需要战略自主”的话激起一片惊涛骇浪,迄今仍在回响。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而且是欧盟主轴国家。法国国家战略的任何改变,当然会引起东西方主要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一次问题在于,马克龙几乎遇到西方全方位的全面攻击。这使我们不得不认识清楚,马克龙总统领导的法国是否正在改变其国家总体战略,是否正在中美之间择边而站,是否正在影响世界格局未来的走向。
我的回答是:未必!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表达我对马克龙总统的支持。
访华成功,改变的是马克龙
中国对马克龙总统的国事访问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极其隆重的欢迎,相信已经在马克龙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方对法国总统的极度重视和盛情款待,是近年来中国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所非常罕见的,国内外媒体都有极其充分的报道,这里不再赘言。
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后再到广州,诚邀马克龙总统共赏《高山流水》、以传递建立“知音”关系的潜台词,相信马克龙总统已心领神会。这几乎是给予了马克龙相当于当年戴高乐将军的历史地位——戴高乐将军虽然无缘访华,但众所周知,如果他生前能够来华的话,这位率先在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法国领导人,一定会受到中国的最高礼遇。而今天马克龙所受到的待遇,几乎就是一次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件的“重现”。
马克龙对“法中友谊万岁”的感慨,在回程的飞机上发推特、接受记者采访以及一些私下言谈(比如他与法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我在法国担任常驻记者时与之有着长期交往——的私下闲聊),都反映出这次访华对他产生的深刻冲击。
除了礼仪以外,中方也给予了法国巨大的实际利益,包括一系列的合同和协议,也使法国总统产生踌躇满志的感觉。
更重要的当然是乌克兰问题。从法国的角度来看,这次马克龙国事访问的历史背景,欧中当然是各有各的打算(不过,最为焦虑的却是华盛顿)。双方研究、探讨的是对方在自己关心的领域和事务上的立场。
欧洲想的是解决乌克兰冲突、重建欧洲和平、加强欧盟声音、缓解欧中贸易逆差、改善欧中关系……与此同时,欧洲认为中国关注更多的则是与美国之间的全面冲突,特别是冲突未来焦点——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龙想让中国说服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适时收手。马克龙在行前已经明白,在北京使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握手言和的中国,是绝对可以在俄乌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和平的作用。因此马克龙希望能够推动中方在俄乌问题上做一番努力。
尽管中方其实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但中方当然愿意在俄乌之间扮演“中间人”角色。特别是据阿斯基所吐露的信息,在返法的飞机上,马克龙向他私下透露,中方主席向他表示“乌战不是中国的战争”。马克龙的理解是中方因此而不会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于是马克龙认为他已与中方达成他所期望的协议……
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马克龙认为,欧洲还是有自己的足够的份量,在中美矛盾、冲突中能够站稳自己的立场,即“不要太明确地站在美国一边”;于是马克龙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欧盟应该有自己的“战略自主”性,甚至在中美对峙之间,欧盟可以成为“第三极”。
在中国的强烈支持下,马克龙内心想要实现的理想非常明确:对内,联合欧盟国家、将欧盟国家团结在法、德轴心的周围,建立欧盟在未来世界中的战略自主性;对外,摆脱欧盟成为美国仆从的角色,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以确立欧盟成为美、中、欧三足鼎立中的一极。马克龙在荷兰发表演说时进一步强调,欧洲要“拥有独立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并“将欧洲的命运掌握在欧洲自己手中”(我们能够从这些话中听到其弦外之音吗?)。
4月1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荷兰,继续强调欧洲的战略自主,图为马克龙和荷兰首相马克·吕特
应该说,马克龙并没有理解错,这正是中国希望法国能够做到的。中国思考的当然是如何推动马克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阵线中撕开一个缺口,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如果再加上两国的联合声明中法国对“一带一路”明确表示支持,也进一步说明中国接待马克龙总统访华是一个巨大的外交成功。
但问题也立刻随之而来,一是马克龙总统的行为是否能够赢得法国乃至欧盟的全力支持,二是美国会如何反应。
谁在反对马克龙
果不出所料,马克龙总统的这番表白,还没有回到欧洲,就开始遭到猛烈的攻击。攻击首先是来自欧美媒体,美国政界紧随而来。细究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马克龙总统访华而爆发的争端是非常说明问题的。
本来,马克龙在访华前实际上是非常谨慎的。他不仅执意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行,以示他对“欧盟”本身的尊重和欧盟各国对华政策的一致性;而且在行前还特意给美国总统拜登打了电话,充满了“打招呼”的味道。显然,马克龙在抵华前心里是存在有疑虑和担忧的。
但中国方面的盛情款待,特别是中国的坦承、真诚,双方元首的当面交流,均使马克龙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因而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华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台湾问题和欧美关系问题上,马克龙走出了得到中方支持和赞赏的一步棋。
这一点,从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欧洲版对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在访华期间和结束时的专访即可窥一斑。
据Politico欧洲版报道,冯德莱恩自称她坚持向中方强调,欧洲“不接受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而与此同时,Politico欧洲版在报道对马克龙的采访时,却做出另外一篇文章。估计马克龙的表态显然令该网站甚为不满,因而该网站一再强调,“爱丽舍宫坚持检查和‘重读’有关采访马克龙的文章,作为法国总统接受采访的条件”;Politico欧洲版同意并在网站上特别说明,文章“所引用的所有句子都是(马克龙)说出来的,但总统在采访中更直接地谈到台湾和欧洲的战略自主的部分内容被爱丽舍宫删掉了……”
为什么要删掉?显然是因为马克龙在台湾和欧洲战略自主的问题上走得很远,已经走到法方意识到会引起华盛顿和欧洲亲美势力的不满的程度。
在与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上,马克龙明确表示,尽管欧洲是美国的盟国,但“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并不意味着欧盟没有权利为自己思考”;在中美冲突日益尖锐化时,欧洲应该加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而不能成为美国的仆从或跟班。
据法国《回声报》报道,马克龙在返航的飞机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矛盾加剧,我们将没有时间或手段来提升战略自主权。我们将成为附庸。”所以,马克龙表示,欧洲要团结起来,欧盟必须要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而在台湾问题上,马克龙的立场更为鲜明地凸显了出来。
与马克龙访华几乎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当然是台湾与美国正在上演的一出闹剧(即蔡英文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的会面)。马克龙做出了明确表态:“蔡麦会”是一种挑衅(据一名法国匿名的高级外交官透露)。马克龙事实上接受、或至少是默认了中方的观点和立场。
还是据《回声报》报道,马克龙表示:“欧洲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台湾问题的危机加剧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欧洲人,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团结。而中国人也关心他们的统一,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台湾是他们(中国)统一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素有“独立自主”传统的法国人致敬。当法国总统戴高乐承认中国、当希拉克总统联手德、俄在联合国坚定反对小布什以“洗衣粉”为藉口入侵伊拉克……时,都表现了法国人的这种传统“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今天似乎正在马克龙总统身上再度顽强地体现出来:法国更愿意做一个“自主”的人,而非美国的“仆从”或“跟班”……
于是,不想让法国成为一个“自主”的人的势力,当然就立即冲出来反对马克龙,因为马克龙开始变成一位有碍于他们遏制、打击中国的西方领导人。
我在很多文章中早已反复强调,西方“民选体制”国家是由三大权力结构(资本、政权和媒体)构成的。由“跨国金融资本”和“民族产业资本”构成的“资本权力”,一手主导着西方主要“民选体制”的政权、一手控制着媒体,事实上统治着全世界。
而中、俄由于迄今为止一直在反抗他们的统治,因此中、俄便成为其必欲灭之而后快的两个大国。西方的“资本权力”本来是想通过马克龙的访华来分裂中俄、削弱中俄抵抗西方统治的力量。
法国某“学者”曾透露出他对马克龙访华的判断。他说,国家领袖访问另一个国家的潜台词,在于分裂对手。因此对于马克龙来说,访华的任务一是分裂中国与俄罗斯,要求中国放弃对俄罗斯的支持;二是分裂中国本身,因为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中央政府的中国,另一个则是私营企业的中国(当然就是中国的“反对派力量”)、地方政府的中国(比如上海等地,与西方有着更为密切的单独的联系,因为上海经济高度独立)和年轻一代“亲西方”的中国。马克龙应该冷淡、削弱前一个中央政府的中国,而去拉拢后一个私营企业的、地方政府的和亲西方年轻一代的中国。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马克龙并没有如他们所期盼的那样行事,却反过来做出了令他们失望的表态。因此,马克龙得罪了西方主要统治集团,美国三大权力从资本、政权到媒体,欧洲从资本到媒体(除了马克龙领导的法国政府外),几乎都一致站到了马克龙的对立面。
这场反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浪潮,几乎将西方“民选体制”国家的所有政治力量都卷进去了!几乎西方所有的政治、经济、媒体力量都在反对马克龙!由此可窥马克龙所承受的压力之巨,确实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马克龙:留给历史的印迹
西方“民选体制”国家主要的权力构成“资本”,本身也是由“民族产业资本”和“跨国金融资”两大势力所组成。这两大势力在美国体现在特朗普和拜登所代表的两大党身上,而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则主要体现在执政的马克龙和他的政党、以及在野的极右翼的勒庞和“国民联盟”党、以及极左翼的梅朗雄和“不屈法兰西”党。
本来,马克龙领导的法国当然是“跨国金融资本”利益的代表,因此他领导的法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支持乌克兰而反对俄罗斯。而反对俄罗斯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分裂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特别是阻止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支援。而要阻止中国这么做的一张王牌,就是台湾牌。然而马克龙却认为,“蔡麦会”是一种挑衅!法国“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寻求和平解决局势的方案”……为什么马克龙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决策?
因为马克龙已经进入一个产生“另类想法”的时期,一个对“历史”产生更强烈思考的时期。因为他已经没有连选连任的包袱、开始考虑的是如何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了。这几乎是所有“民选国家”选出来的领导人在最后一个任期的共同心愿。
在西方“民选体制”国家,一位政治家最根本的动力,就是选举。因为选举才能使之攀上总统的高位。而决定选举结果的,是金钱(即“资本”这一大权力的支持)和媒体(影响选民手中选票去向的另一大权力)。
一位西方政治家想要在选举中胜出,就必须为“资本”谋利、就必须获“媒体”支持,这些才是决定一个政治家生涯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民选体制”政治家都是“跛脚腿”。当西方“资本”和“媒体”都处于“反华”的大阵营之中时,作为政治家几乎不可能不反华。这就是目前美国和欧洲政治家们在对华关系的现状。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法国极左翼的总统候选人梅朗雄就坚决支持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但他也因此而永远不可能当选。
但马克龙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例外”。因为法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只能有两个任期。因此,马克龙已经不再是“跛脚”总统。他做出任何决策均已无须看其他两大权力的眼色而决定是否执行。这时,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往往考虑的是他自身能够为国家留下何等样的遗产,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显然,马克龙今天思考的正是如何加强欧盟的“战略自主权”,如何才能够在美国的控制下加强欧盟在世界的声音和地位,如何才能在中国的支持下能够保持法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独立的一极”而存在。
在北约东扩进而威胁到俄罗斯、引发了俄乌战争,而欧盟则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卷入冲突之后,马克龙总统显然已经明确意识到,欧盟没有战略自主权将是前途黯淡的、危险的。
而今天,美国正在台湾问题上再祭旧招,试图挑衅中国,诱使中国采用非和平手段在台海陷入武装冲突的陷阱,以阻止中国进一步发展状大。与此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也要将欧盟以及日本等一系列国家一起拖下水。
在这种背景下,刚刚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和默契的马克龙显然不愿意轻易掉进美国以及世界统治集团预设的圈套。我认为,这就是近几天围绕着马克龙总统而产生的这场外交舆论风暴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1964年率先承认中国、1966年退出北约……充分体现出“独立外交”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很快遭遇了1968年5月风暴,进而在一次全民公决失败后被迫辞职下野。马克龙总统还远未做出类似戴高乐将军所做的战略性政治决策。他今天仅仅是展现出一丝苗头。仅此而已。
但如果马克龙总统继续我行我素、置美国及“资本”“媒体”等西方“民选体制”国家的其他权力于不顾,为法国、为欧盟的未来历史布下战略自主的大格局呢?他会不会遭遇类似戴高乐将军的命运?我不得而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oz/2023-04-15/812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