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没有硝烟的石油战
作者:胡若愚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05-01 点击:
利比亚是世界第十二大石油出口国,其中85%供应欧洲,占欧洲进口原油总量13%,被称为“欧洲油库”。随着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8月22日进占首都的黎波里,一场围绕利比亚利益分配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意大利埃尼、法国道达尔、英国石油等西方能源巨头,以及来自卡塔尔等国的石油企业都希望凭借本国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贡献”扩大或开辟地盘。
“欧洲油库”
截至2011年1月,即冲突爆发前,利比亚每天生产158万桶原油,占世界原油产量大约2%。由于国内消费非常少,利比亚绝大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用于出口,而出口对象则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
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中,爱尔兰2010年从利比亚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比例最高,为23.3%;意大利次之,22%;奥地利第三,21.2%;其后分别为瑞士、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等;利比亚原油只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0.5%。不过,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家,三国购买总量占利比亚2010年石油出口超过五成。
另外,利比亚每年生产15亿立方米天然气,国内消费占三分之一,其余主要向欧洲出口,尤其是经过520公里长的“绿溪”海底管道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输送液化石油气。2010年前11个月,意大利每天从利比亚进口26万立方米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进口总量大约13%。
意大利埃尼公司是利比亚最大的外国能源运营商,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利比亚投资,2010年,埃尼公司每天在利比亚生产28万桶原油,全年1420亿美元收入中13%来自利比亚。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排名第二。法国道达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同为利比亚石油主要开采商。
利比亚陷入内战后,原油生产几乎停滞,这些炼油厂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到尼日利亚等国寻找替代品。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欧洲油企急于重返利比亚。
“论功行赏”
联合国安理会9月16日部分解除对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资产冻结制裁,但石油领域重建无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离不开国际大公司,“过渡委”高层多次呼吁外国油企尽快重返利比亚。
反对派武装攻入的黎波里后,意大利外交部长弗朗哥•弗拉蒂尼迫不及待地宣布,在利比亚地位“独一无二”的埃尼公司已派技术人员前往利比亚,准备恢复生产。埃尼公司首席埃尼首席执行官保罗•斯卡罗尼则强调埃尼与“过渡委”关系“特殊”,称埃尼自4月初以来一直与“过渡委”保持密切接触,埃尼在利比亚有“积极的未来”。
埃尼担心法、英、美油企抢夺它在利比亚的地盘,尤其把道达尔公司视为“特别威胁”,因为正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挑头发起针对卡扎菲政权的军事打击。巴黎一直游说“过渡委”在招标新合同时不要忘了法国企业。能源业界传言,作为第一个承认“过渡委”的国家,法国将因在援助利比亚反对派方面扮演先锋和决定性角色而在“后卡扎菲时代”获得能源合同奖励。
8月25日,“过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公开承诺“照顾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尤其是在利比亚发展建设方面。我们将根据它们给我们的支持回报它们”。9月1日,“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前,法国《解放报》刊登一封自称利比亚反对派给卡塔尔埃米尔、即国家元首的信件,信中称“过渡委”承诺“把35%的原油分配给法国,换取法国完全和持久支持”。法国外长阿兰•朱佩声称不清楚信中所指利益分配,但认为“过渡委”论功行赏“公平且合乎逻辑”。
尽管“过渡委”官员否认存在“石油换支持”,但英石油、雷普索尔、英荷壳牌、温特斯哈尔等在利比亚运营的外国能源企业无不希望凭借本国政府对“过渡委”的支持多分一杯羹。这些曾是“卡扎菲之友”的能源巨头,在卡扎菲尚未倒台时即开始谋划。
与此同时,先前在利比亚没有油田的卡塔尔油企和瑞士维托尔石油公司准备入场。卡塔尔是第一个给予“过渡委”外交承认的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允许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和维托尔公司帮助“过渡委”交易石油,维托尔是卡扎菲倒台前反对派最大的燃料供应商。另外,继萨科齐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9月15日访问利比亚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次日访问的黎波里。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长塔内尔•耶尔德兹19日宣布,土耳其石油公司有望在两周内恢复在利比亚的原油生产。
康菲、大陆、马拉松等美国石油公司虽然难以像埃尼和道达尔那样,成为利比亚战后石油领域重建的大赢家,但同样不甘人后。美国与英、法同为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发起国,不会坐看欧洲国家瓜分战后石油蛋糕,将设法收回在利比亚投入的巨大成本,而且更看重战略收益。卡扎菲曾呼吁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使用统一货币“金第纳尔”结算石油出口收入,有意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如同伊拉克战争推翻改用欧元替代美元结算石油出口的萨达姆政权,卡扎菲倒台再一次确保了“美元石油”的主导地位。
其他国家的机会
利比亚战事天平向反对派倾斜后,“过渡委”高层谈及战后重建时反复表示将尊重卡扎菲政权与外国公司签订的合同,今后将“择优”考虑利比亚与外国企业的石油等合同。
“过渡委”表态欢迎中、俄等国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9月12日,中国宣布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过渡委”承诺切实遵守双方先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和协议,欢迎中方参加利比亚重建。
利比亚2010年每天向中国出口15万桶原油,占利比亚原油出口总额大约11%,但只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3%。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在利比亚投资大约50个项目,总金额大约188亿美元。中国公司主要从事石油钻井、管道等服务项目,未曾中标有开采价值的油田,中国在利直接投资少,主要承包住宅和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护中国在利经济利益,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因战火而停顿的项目,争取把损失减到最小,同时努力确保利比亚对华石油出口。
俄罗斯也在着手让俄罗斯企业重返利比亚,恢复与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合作。俄罗斯业内人土认为,美国和欧洲能源巨头肯定会获得利比亚石油蛋糕中最大的一块,俄罗斯企业将不得不让出一些市场份额,但仍有不错的机会。“过渡委”已经表示愿意与俄罗斯企业讨论签订更多合同的可能性,将派代表团访问莫斯科。9月16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埃尼公司签署协议,确认双方2月中旬、即利比亚冲突爆发前达成的协议有效,俄气将拥有埃尼在利比亚大象油田项目一半的股份。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重建的经验表明,在利比亚开采新的油气田单凭一家公司不行,需要由来自两到三个国家的公司组成国际财团。俄罗斯国家石油财团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手赢得伊拉克西古尔纳2号巨型油田投标就是一个好例子。
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利比亚阿拉伯湾石油公司,9月初在东部油田重启石油生产,打算9月底前恢复每天20万桶原油的生产水平,每10天从图卜鲁克港出口100万桶原油。然而,利比亚石油生产要恢复到战前水平恐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业界乐观预计,利比亚恢复战前石油产能需要12个月到18个月;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则认为需要两年甚至三年才能完全恢复。围绕着利比亚战后的石油利益分配,各方的博弈无疑将继续。
意大利埃尼、法国道达尔、英国石油等西方能源巨头,以及来自卡塔尔等国的石油企业都希望凭借本国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贡献”扩大或开辟地盘。
“欧洲油库”
截至2011年1月,即冲突爆发前,利比亚每天生产158万桶原油,占世界原油产量大约2%。由于国内消费非常少,利比亚绝大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用于出口,而出口对象则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
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中,爱尔兰2010年从利比亚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比例最高,为23.3%;意大利次之,22%;奥地利第三,21.2%;其后分别为瑞士、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等;利比亚原油只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0.5%。不过,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家,三国购买总量占利比亚2010年石油出口超过五成。
另外,利比亚每年生产15亿立方米天然气,国内消费占三分之一,其余主要向欧洲出口,尤其是经过520公里长的“绿溪”海底管道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输送液化石油气。2010年前11个月,意大利每天从利比亚进口26万立方米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进口总量大约13%。
意大利埃尼公司是利比亚最大的外国能源运营商,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利比亚投资,2010年,埃尼公司每天在利比亚生产28万桶原油,全年1420亿美元收入中13%来自利比亚。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排名第二。法国道达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同为利比亚石油主要开采商。
利比亚陷入内战后,原油生产几乎停滞,这些炼油厂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到尼日利亚等国寻找替代品。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欧洲油企急于重返利比亚。
“论功行赏”
联合国安理会9月16日部分解除对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资产冻结制裁,但石油领域重建无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离不开国际大公司,“过渡委”高层多次呼吁外国油企尽快重返利比亚。
反对派武装攻入的黎波里后,意大利外交部长弗朗哥•弗拉蒂尼迫不及待地宣布,在利比亚地位“独一无二”的埃尼公司已派技术人员前往利比亚,准备恢复生产。埃尼公司首席埃尼首席执行官保罗•斯卡罗尼则强调埃尼与“过渡委”关系“特殊”,称埃尼自4月初以来一直与“过渡委”保持密切接触,埃尼在利比亚有“积极的未来”。
埃尼担心法、英、美油企抢夺它在利比亚的地盘,尤其把道达尔公司视为“特别威胁”,因为正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挑头发起针对卡扎菲政权的军事打击。巴黎一直游说“过渡委”在招标新合同时不要忘了法国企业。能源业界传言,作为第一个承认“过渡委”的国家,法国将因在援助利比亚反对派方面扮演先锋和决定性角色而在“后卡扎菲时代”获得能源合同奖励。
8月25日,“过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公开承诺“照顾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尤其是在利比亚发展建设方面。我们将根据它们给我们的支持回报它们”。9月1日,“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前,法国《解放报》刊登一封自称利比亚反对派给卡塔尔埃米尔、即国家元首的信件,信中称“过渡委”承诺“把35%的原油分配给法国,换取法国完全和持久支持”。法国外长阿兰•朱佩声称不清楚信中所指利益分配,但认为“过渡委”论功行赏“公平且合乎逻辑”。
尽管“过渡委”官员否认存在“石油换支持”,但英石油、雷普索尔、英荷壳牌、温特斯哈尔等在利比亚运营的外国能源企业无不希望凭借本国政府对“过渡委”的支持多分一杯羹。这些曾是“卡扎菲之友”的能源巨头,在卡扎菲尚未倒台时即开始谋划。
与此同时,先前在利比亚没有油田的卡塔尔油企和瑞士维托尔石油公司准备入场。卡塔尔是第一个给予“过渡委”外交承认的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允许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和维托尔公司帮助“过渡委”交易石油,维托尔是卡扎菲倒台前反对派最大的燃料供应商。另外,继萨科齐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9月15日访问利比亚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次日访问的黎波里。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长塔内尔•耶尔德兹19日宣布,土耳其石油公司有望在两周内恢复在利比亚的原油生产。
康菲、大陆、马拉松等美国石油公司虽然难以像埃尼和道达尔那样,成为利比亚战后石油领域重建的大赢家,但同样不甘人后。美国与英、法同为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发起国,不会坐看欧洲国家瓜分战后石油蛋糕,将设法收回在利比亚投入的巨大成本,而且更看重战略收益。卡扎菲曾呼吁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使用统一货币“金第纳尔”结算石油出口收入,有意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如同伊拉克战争推翻改用欧元替代美元结算石油出口的萨达姆政权,卡扎菲倒台再一次确保了“美元石油”的主导地位。
其他国家的机会
利比亚战事天平向反对派倾斜后,“过渡委”高层谈及战后重建时反复表示将尊重卡扎菲政权与外国公司签订的合同,今后将“择优”考虑利比亚与外国企业的石油等合同。
“过渡委”表态欢迎中、俄等国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9月12日,中国宣布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过渡委”承诺切实遵守双方先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和协议,欢迎中方参加利比亚重建。
利比亚2010年每天向中国出口15万桶原油,占利比亚原油出口总额大约11%,但只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3%。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在利比亚投资大约50个项目,总金额大约188亿美元。中国公司主要从事石油钻井、管道等服务项目,未曾中标有开采价值的油田,中国在利直接投资少,主要承包住宅和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护中国在利经济利益,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因战火而停顿的项目,争取把损失减到最小,同时努力确保利比亚对华石油出口。
俄罗斯也在着手让俄罗斯企业重返利比亚,恢复与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合作。俄罗斯业内人土认为,美国和欧洲能源巨头肯定会获得利比亚石油蛋糕中最大的一块,俄罗斯企业将不得不让出一些市场份额,但仍有不错的机会。“过渡委”已经表示愿意与俄罗斯企业讨论签订更多合同的可能性,将派代表团访问莫斯科。9月16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埃尼公司签署协议,确认双方2月中旬、即利比亚冲突爆发前达成的协议有效,俄气将拥有埃尼在利比亚大象油田项目一半的股份。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重建的经验表明,在利比亚开采新的油气田单凭一家公司不行,需要由来自两到三个国家的公司组成国际财团。俄罗斯国家石油财团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手赢得伊拉克西古尔纳2号巨型油田投标就是一个好例子。
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利比亚阿拉伯湾石油公司,9月初在东部油田重启石油生产,打算9月底前恢复每天20万桶原油的生产水平,每10天从图卜鲁克港出口100万桶原油。然而,利比亚石油生产要恢复到战前水平恐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业界乐观预计,利比亚恢复战前石油产能需要12个月到18个月;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则认为需要两年甚至三年才能完全恢复。围绕着利比亚战后的石油利益分配,各方的博弈无疑将继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4142.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