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领海危机与中国的“温柔政策”
孙锡良:领海危机与中国的“温柔政策”
当今的中国,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只要他有正常的听力和视力,他一定知道中国领海危机的现实和原因,他即便一个汉字都不认识,也能体味到什么是“委屈”所从何来。
我虽然可以选择你的人生,但不能选择我的出生,祖宗就在这块土地上,再好、再强大的异国它乡终究不是我之所爱,奈何于谁?
前期,我对“投降主义”与“韬光养晦”有过一个自己的观点,检验这两个词的最好标准是:国民尊严有没有受损?国家主权有没有受损?如果两种政策的结果是一致的,那政策的性质自然也是相同的。有关打不打仗的话题,我在去年就说过一个观点,强硬与打仗不是一回事,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战争精神的延续与凋谢》,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争精神就一定有被动的战争实事,要么你就甘愿当奴才。一直以来,我始终反对主流精英用某种错误的观点误导群众:强硬=战争。更反对茅于轼等人的直接卖国论。
有关中国未来面对的“四个战场”,我在《热战》一书中有明确论述,但因政治和外交敏感被拒绝出版,书中某些观点很多专家在2009年末就看过,当时,包括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在内的诸多人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今天再回过头来看,我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回答我的问题?到底是他们更有远见还民间人士看得更清?个别专家把我的东西改头换面的写到文章和报告中,我不想过多纠缠什么权力,但至少说明我的东西是有价值的。现在,需要有出版社敢于带头让她面世,我不知道中国的新闻出版署对出版自由这一块为什么要管得那么紧?什么叫外交敏感?难道不出书,世界就不围攻中国了吗?不敏感的陈词滥调有何意义呢?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中国领海的问题还可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于各大国的影响莫不过两条:危机要么让你重生,危机要么让你死亡。习近平副主席最近要求党员要多看中国近现代历史,用意可能也是想让大家能在危机的时刻多思考突围之路。如果把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当教条去执行,恐怕终究会要付出代价的。
再回到当前最令中国人不爽的“印度介入中国南海”,如果再联系到近两年来俄罗斯对于东亚的深层次介入,作为一个人中国人,恐怕想不心慌都难以做到,做官,可以几年撑到头就完事,做人,就得考虑一辈子的事,做一个中国人,你还得考虑祖辈的挨打会不会又要在自己身上重演的问题。人可以苟且偷生,然而,如果长期要过胯下的生活,估计拼命比钻裤档的感觉更好,茅于轼可以做到宁为奴也惜命,然而,又有多少人有他那样的“胸怀”呢?
中国人习惯把印度人称为“阿三”,极尽鄙视之意,然而,就是这个“阿三”却要在咱大国头上动土,并且对你的抗议还没放在眼里,大有摸仿美俄大国外交的味道,印度走进南海,目标当然不是石油,而是羞辱中国人的尊严和主权。外交部只是一个执行部门,做不了决策,我不会怪它,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应当可以适当“越轨”一些,你能不能给印度几句相对给力一些的话?“印越乱来后果自负”的话也不敢说吗?
前不久签的那个什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自一出生起就被扔进了垃圾桶,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外交协定多半都是中短期止痛片,有些甚至就是化妆品,然而,这个《宣言》连化妆品都算不上,一出台便是废纸,从来都没有一个国家把它当回事,不要说今朝,就算100年前的中国也未必会签这样的协议!更为可气的是,通过这次《宣言》的推出,让“东盟”实现了整体性介入南海的机会,对中国而言,这是明显的外交失败,中国可以跟部分国家争吵,但决不能在东盟机制内谈领海争端,更不能以东盟整体的形式与中国商量南海争端。
今天,中国的事情最坏之处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复杂,更在于某些主流专家的混蛋,印度介入南海明明是自身的战略决策,专家们偏偏要把它理解成“印度中了美国的陷阱”,好象是要提醒印度不要愚蠢地跟随美国。实事上,是这样吗?印度学美国的方式没错,然而,战略思路则完全是建立在印度自身的需要之上,配不配合美国,印度都能实现自己的有限度介入设想。有些专家还把此事理解为中国对喀什米尔的介入是印度涉足南海的理由,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回事,即便中印之间没有其它任何纠葛,只要看清了中国的南海底线,任何大国都会试探着介入南海,没有威胁的挑战谁不想试试呢?中国的主流专家为什么要想方设法的为侵略者解脱呢?目的不言自明,没有必要刺破。
不管是南海还是中国其它的领土领海问题,过度地细化去谈具体事件已经不具有实质意义,因为国家战略不是小民可以挑动的,只有侵略者可以挑动,我只能坚持个人的一个看法:
中国必须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一场“无准备之战”(过去我曾论述过,今天不详细表述)。
前总理朱容基最近出书了,有人问我: 孙 老师,你对朱总理出书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说:书中的所有事情都不重要,因为都已经是过去时,但有一点是重要的——现代政治其实并不神秘,高层思维也是不神秘,平民完全可以谈论国家大事,甚至看得比当局者更清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673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