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倒退至中国的“战国时代”
世界倒退至中国的“战国时代”
刘仰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西方主导的世界近代史,就是一个全世界范围的战国时代。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是一个历史的倒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始终都在想尽各种办法,避免战国纷争局面的出现。因为,对于百姓和社会来说,和平最有价值,整体利益比局部利益更重要。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重新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这一努力的过程,等于是放弃几千年的文化成就,让中国再次拥有战国时代的意识,运用战国时代的策略。确实,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甚至可以说,真是因为生灵涂炭,才出现了各种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和学说,才形成了百家争鸣。
当今世界是放大版的“战国时代”,这一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雷海宗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后,1935年,雷海宗先生在杂志上发表《中国的兵》一文,这是我所见到最早提出这一观念的文章。雷海宗先生提出“世界进入战国时代”的主张时,他对中国文化是比较失望的,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毛病太多,必须向西方学习,中国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他当时的注意力比较多地集中在中国文化的弱点和缺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雷海宗先生改变了他的观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雷海宗先生,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他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调整:短处需要认识,长处同样需要认识。只看到短处,看不到长处,就会变成一无是处,那么,还怎么加入“战国时代”的竞争?战争既是武器装备、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精神和士气的较量。如果我们在文化上毫无自信、妄自菲薄,甚至诅咒自己的几千年历史是一片黑暗、一无是处,那么,仗还没打,士气已经输给人家了。
本文不具体讨论雷海宗先生的观点,只是想把中国的战国时代与世界的战国时代做一个简单比较。这个话题在我的《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也提到,但没有多展开,在这里算是一个补充。
战国时代之前的战争,主要是贵族的战争。虽然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但是,贵族战争与此后的平民战争有较大的区别。中国春秋时代,贵族战争以对方服输、屈服为目的。服输之后,签订条约或协议,双方就相互遵守。因此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在战场上也遵守着贵族的原则。比方说,春秋时代的一次战争中,一位将领在拼杀中看到了对方的国王,便暂定拼杀,向敌方的国王致敬,然后继续战斗。春秋时代著名的宋襄公,因恪守贵族战争的公平原则,在自己已经严阵以待的情况下,非要等到对方军队完成渡河、完成排兵布阵以后才开打,结果,高雅而遵守战争礼仪的宋襄公大败,被后人嘲笑。实际上,嘲笑宋襄公的失败,就是因为此后的平民战争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战争观念:战争就是要获胜,手段是次要的。
欧洲历史上,贵族战争的规则也曾经存在。大致说来,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欧洲战争,还比较遵循贵族战争的原则。在那个时候,欧洲贵族是天生的军人,当兵打仗是贵族的荣誉和权利。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的个人决斗,也是贵族公平战争、公平较量原则的体现,其精神内涵与中国春秋时代的宋襄公是一样的。虽然与贵族制度相伴的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因而这种公平只存在于贵族内部,而不会延伸到其他等级,但是,由于战争主要被局限在贵族阶层,因此,贵族之间的战争,一般规模都不算大。即便一场战争打了几十年,例如拿破仑之前的英法战争,伤亡及破坏也不算很严重。在这一战争期间出现的法国平民女英雄圣女贞德,是欧洲贵族战争年代的特例。圣女贞德也因此受到英国及欧洲贵族的惩罚,但她也激励了日后法国形成大规模的平民化战争,成为贵族战争向平民战争的一个过渡。
拿破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贵族战争的旧规则,战争从此进入平民化战争状态,欧洲也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并把全世界拉入到平民战争的战国时代。平民战争的首要特点是,军人不再是少数人权利,而是全体平民的义务。贵族的战争不以杀戮为目的,不以抢劫为目的,不以灭掉对方国家为目的,只是为了恢复一种秩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那么,平民战争由于参战者大都是平民,本身没有什么利益,因此,平民战争的财富抢劫特征就非常明显。这种财富抢劫,有几个表现,一是占领对方的领土,二是搬运对方的财富,三是对士兵的论功行赏。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这些特征,在拿破仑的军队中,一一得到充分的体现。欧洲人当时惊叹,拿破仑的士兵大都是从来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平民,摇身一变就成了士兵,在高昂的斗志下,战胜了欧洲职业军人组成的贵族军队。为了抵御拿破仑,此后,欧洲各国都将平民纳入了战争。因此,后来欧洲各国的战争标志就是“全国总动员”,像秦始皇一样。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吴起,吴起为士兵吮疽,是激励平民军队士气的方式。但是,这位士兵的母亲因此而悲伤,因为,吴起的这种“爱兵如子”,等于是让她儿子义无反顾地去送死。类似激励平民士气的做法,在拿破仑那里也清晰可见。拿破仑可以对贵族傲慢,但却对平民尊敬有加,他几乎是在全体平民的拥护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很多人讲中国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说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多么残酷。秦国大将白起“坑杀”几十万赵国士兵,被看成是野蛮的例证。虽然有人对白起的史实有不同看法,但是,进入战国时代,平民化战争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伤亡人数的急剧上升,战争的破坏性大大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在欧洲历史上更加明显。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规模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的伤亡和破坏也是空前的,不知道会不会绝后。平民化战争由于士兵数量大大增加,战争除了对士兵的杀戮,对于一切可能成为敌方兵源以及提供战争支持的平民百姓的杀戮,也是鲜明的特点。二次大战对于城市平民的轰炸,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在朝鲜轰炸平民,在越南杀戮平民,都是这种平民战争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的表现。与贵族战争要求恢复秩序不同,如此众多的平民士兵参战,其实都有利益的目的。因此,从整个国家来说,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财富,然后由胜利者分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于参战国来说,这一目的的体现之一就是争夺殖民地。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开始进入平民社会。但是,这也有一个过程。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主要代表了贵族精神,而刘邦则是平民战争的代表。项羽如果要获得胜利,前提就是全社会依然是贵族化的等级制度。然而,在平民化社会中,刘邦的方式更能得到平民的支持。比方说在对待韩信问题上。身为贵族的项羽看不起身份低贱的韩信,但是,刘邦身边只有少数是像张良那样的贵族,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刘邦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
最后,要说点孔子的价值。孔子实际上处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过渡阶段。他希望恢复贵族社会的秩序不假,所谓“克己复礼”。但他同样也具有广大的平民胸怀,所谓“仁”,所谓“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内容中,残留了古代贵族教育的成分,既学文也学武。但是,孔子同样看到,即使是平民社会,也同样需要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而这种平民社会秩序的建立,更主要地应该靠“文”,而不是靠“武”。因此,在战国时代平民化战争极端严酷的形势下,孔子的理论没有多少市场,因为他对获得战争胜利帮助不大。孔子的理论一方面继承了贵族时代价值观中高雅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平民社会的广泛要求,因此,在严酷的战国时代结束后,他才真正被社会广泛接受。其典型特征是,贵族文化中的高雅被保留,贵族的尚武精神被淡化;平民的广泛需求和权利被重视,平民的教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平民社会如果都是刘邦那样的无赖占据社会管理地位,这样的平民社会并不值得欣赏。
在欧洲主导的当今世界,全球平民化战国时代的恶果之一,就是法西斯主义,这也是现代平民社会尽量要避免的。法西斯主义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获得使用暴力的虚假道义许可。要避免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让人们摆正“义和利”的关系。因此,全球性战国时代迟早要结束,你死我活的竞争绝不是人类共同的生存方式。这种全球化的战国时代还会延续,我们并不清楚它还会延续多久。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性战国时代继续延续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退回到历史的深处,采取战国时代生存竞争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但是,中国的历史给予我们强大的信心:只有中国有能力、有经验、有办法消除世界性的战国时代,并在此之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这是未来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7313.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