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新动向
【核心提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实力尽管有些削弱、政治动荡加剧、国民心态也居于历史低潮期,但一些国家依然坚持创新,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里有一些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受其拖累,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恢复产业竞争优势、解决失业等相关社会问题,纷纷将眼光投入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希望以此抢占经济产业战略制高点,从而实现对于国际经济高端产业链的长期控制。
信息产业的2.0时代。21世纪初,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欧美各国风起云涌。2011年美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就已经占到全球60%的市场份额。根据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随着近距离通信、蓝牙、WiFi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欧美物联网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信息制造业和商业数字化服务业的蓬勃兴起,使得更多的公司用网络进行创意、设计和市场分销。
制造业“回归”势头渐现。美国埃森哲公司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2年,有2/3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将工厂回迁美国本土。此次制造业回流美国,不是简单地将国外机器“搬回国”,而是“另起炉灶”。回流的美国制造业将发展大规模的工业自动化,实现生产工具逐步代替人类劳动。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今后在生产领域中几乎看不到人影,代之以机器人和自动控制为核心的全数字化生产。
基础科学孕育重大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基础物理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踪迹,就被一些媒体称为过去100年间人类最重要的科学贡献之一。法国的热核聚变反应堆又称“人造太阳”,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美国也在人类基因组、干细胞、脑机接口(意念控制机器)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同时,美国还启动了材料基因工程倡议(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目标是系统整理自然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能,为未来的电脑设计提供新材料。而欧盟的“未来最有希望的材料”——石墨烯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实力尽管有些削弱、政治动荡加剧、国民心态也居于历史低潮期,但一些国家依然坚持创新,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里有一些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以政府引导为主,对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攻关。由于企业财政状况困难和对新技术的发展前景难以把握,为了避免贪大求全,国家代之以对有基础、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进行集中攻关。欧洲以颇有社会认同的低碳经济为目标,投资绿色技术,同时发挥汽车工业的优势,在汽车节能减排上做出了大文章。德国在西南部依托充沛的日照条件,发展太阳能,在北部则孵化先进的风电技术。
二是鼎力支持企业融资。新技术产业融资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发达的金融市场已经为企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融资环境,例如德国国有的复兴信贷银行(KFW)对新能源企业在贷款利率上给出了较大的优惠,同时它还帮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并持有企业的股份,深度参与企业经营。此外,欧美许多国家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牵头合作,引导全社会形成合力。新兴产业逐渐呈现高端化和融合化的趋势,导致过去“什么都包、一人单干”的发明模式变得过时,动员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参与成为了新趋势。
四是坚持不懈地投入基础性研究。西方发达经济体目前虽然经济有些窘迫,但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依旧不遗余力。欧盟在债务危机阴霾下推出了高达800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计划,为石墨烯和人脑神经化学工程提供资助。此外,不少民间机构也被调动加入了这项行动之中。
除了上述几点外,西方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等工作,而且在及时拟定产业规则和标准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客观地看,目前西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在爬坡期,一些产业发展还遭遇了波折,例如美国政府补贴支持的新能源标杆企业A123系统公司、第一太阳能公司近来相继破产,这也印证了新事物崛起和成长并非坦途。目前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仍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尚未成为现实。但无论如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乎一国综合实力的发展,要想在未来赢得一席之地,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qq/2014-04-16/2567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