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凭什么才能使日本人服输?
日本总务相新藤义孝在今年8月15日参拜参靖国神社后宣称,他和阁僚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是个人内心自由的问题。被上升到外交层面,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还说:“中国和韩国对此作出了反应,但我没听说其他亚洲国家有反应。”新藤还说他一年会参拜多次。
亚洲国家也好,整个国际社会也好,确实对日本官员、议员和普通百姓参拜靖国神社鲜有反应。倒是对他们举国一致全民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举动印象深刻,其中不乏也有理解者。至于我们报道国际舆论对日本说反对的,仔细看看,其实很少。当年饱受受过日本殖民统治,日后独立的东南亚各国,如印尼,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一如既往地几乎没有有任何反应。这几年来,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国家关注的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这种现象使绝大部分中国人感到心里不大舒服。但这也是客观事实。想想看,我们年年抗议,换来的是日本举国一致更加强硬的态度。今年安倍晋三甚至连一句歉意的话都没有讲,往年“永不再战”之类的话都消失了。我国外交部刘振民副部长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表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韩国也发表声明表示反对日本参拜行为。但笔者可以断定,日本仍然还是一如既往,不会把中韩的抗议当回事,明年依然会继续参拜,一直到今后若干年。
对于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的官方民间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日本自信和强硬的坚实基础。日本有些有识之士,例如有“中国通”之称的日本官员千叶明分析得比较深刻。他在2005年就严正指出: “日本人对中国人忽略日本的宗教信仰不满”。他还说出了日本对于国际社会反应的信心:“说到国际反应,只有韩国和中国有反应。”并且断言:“日本政治家不会因为中方的压力就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或许千叶明对自己的判断信心十足,决定让事实证明一切,后来也鲜见发表新的看法。今年的8月15日,另一位日中友好人士,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石川好又重申了日方观点,他说:“但按照日本人的习惯,无论这个人生前是好是坏,死后都应该被祭拜。再就是时间问题,日本的‘终战纪念日’也就是每年8月15日,刚好是盂兰盆节期间。就是那些平日没有宗教信仰的日本人,也会在此期间扫墓、参拜神社。所以很多日本人不理解,日本首相去参拜那些因战争去世的人有什么不好?中国为什么要反对?”“很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会为了与自己的孩子相会而去靖国神社参拜。他们绝对没有任何反华情绪,因此他们不大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抗议他们去靖国神社与自己的儿子相会。”
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参拜靖国神社并不是简单地祭拜先人的,而是宣扬了这些先人的对外侵略精神,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为国捐躯精神。其主要的标志就是靖国神社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游就馆”。这里展出的内容,简单地说,就相当于是每一位死去的日军将士的的图文并茂的碑文。拿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
“游就馆”是1881年建立的战前最大的国立军事博物馆,为普及军国主义思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战败之后,它被改名为靖国神社博物馆。1986年,作为军事博物馆游就馆重新复活。2001年5月至2002年6月进行整修。这个“游就馆”对中国人,还有韩国(朝鲜)人特别“关照”。一件件血衣,一封封家书,陈列着自日本侵略朝鲜至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以来历次战争中,死在异国他乡人们的遗物,还配有解说的资料和枪支弹药等实物。大院里,摆放着“神风”战斗机、坦克、火车头等。通篇看完,都是宣扬日本战胜的历史,看不到日本在其他国家领土上烧杀掠抢的暴行,看不到日本在发动非正义战争所遭受的惨重失败。特别引人注目还有被日军缴获的中国国旗和中国士兵的血衣......。由此可见,这种祭拜先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的军国主义教育。靖国神社也是日本最好的“军国主义教育基地。”日本整个民族都在这里汲取了勇气,增强了自豪感。但对于中韩两国人民来说除了抗议交涉,实在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法子了。
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年复一年的日本参拜中韩反对的周期律?对于中国人来说,无非就要把重点放在不断强身健体上。你说日本不正确面对历史就没有未来,他们觉得在世界上比中国人有面子得多,而且想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不知道比想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要多多少倍,“未来”算是个什么玩意儿?!因此,要日本人认输,单靠语言文字,即什么强烈抗议、国际法理和历史证据等等,基本都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日本人对美国服输,完全是美国的实力起的作用。军事上除了当年的两颗原子弹,还有至今仍在接受的美国的军事保护。经济上,1991年的时候,日本忘乎所以,几乎日本所有人,上上下下的,都认为2010年必将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但是,很快就还是被美国打败了。这是日本人认为的“第二次战败”。不可忽视的还有美国的软实力,即美国文化的侵入,也使日本的年青一代大都成为了美国文化的崇拜者。对很多日本年轻人来说,美国文化代表的就是先进文化。美国流行音乐、美国肥皂剧、美国快餐、好来坞电影、美国的时尚潮流等等美国元素,占据了日本青年文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对日本青少年有无法低估的影响力。
国际斗争在本质上不是唇枪舌战的斗争,而是实力的比拼。而硬实力还要源自于软实力。日本人的自信和强硬主要的并不是美国的军事保护,而是他们举国一致的忠君爱国精神。他们年复一年的8月15日官民一致对他们“先烈”的深切悼念,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民族。311大地震时的表现,同样是他们通过每一个人的自觉表现,展示出他们的国家形象,令世人叹服。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大都表示了佩服。311地震数天后,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处处挑毛病,又使中国人大跌眼镜。这实际上还是归源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你们支那人算什么?是不是想乘乱搞点什么名堂?把你自己管好就不错了!
在这里,笔者引用几则原始资料,见微知著,以便了解日本人为何鄙视中国人,看看中日国民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在日本的五天时间,许多细节让一家人大为感概:在日本,地上没有一张废纸垃圾,大家讲话都文质彬彬;街边的公共厕所都安装了国内在五星级酒店中才有的带消毒、冲洗、烘干功能的马桶;也有乞丐,但是白天都不会出来,只有天黑后才出现……”
这是亲眼目睹过日本侵华罪恶的老者和她一家人到日本旅游时的观感。刊载于2012年9月28日的《潇湘晨报》。
“关上电脑,我动身赶往成田机场。没有像北京一样的交通大拥堵,一路畅通无阻。1978年投入运营的成田机场规模虽小,但是清洁工作十分到位,服务也出类拔萃。在电梯处,有工作人员帮助运送沉重的行李。报关员工作起来干净利落,并没有出现乘客排长队等候的情况。经过3个半小时的空中飞行,我回到了广袤的北京首都机场。我还没有来得及适应中国话的氛围,我就加入了行李车争夺战,接着有卷入了电梯抢位战,其间,无营运资格的私车司机和酒店揽客人员蜂拥而至将我包围……。”作者是日本驻北京的媒体人近藤大介,此文刊载在于2011年10月的《三联生活周刊》
“林倩伊(音)是另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自从她来到日本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她嫁给了日本人。林倩伊揭示了一件大家不常在媒体上看到的事实--其实很多中国人真的很喜欢日本。
林小姐说:‘这里非常安全,空气和水的质量都不错,这里的食物也很棒,而且日本人对食物始终保持着非常高的标准。此外,日本政府还会对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给予帮助。’”
此文刊载于2013年8月16日的《参考消息》,标题是“英媒介绍在日本定居的中国人”。
中国人曾经有过令日本人佩服的年代。日军侵华战犯之一的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在中国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期间,1956年曾参观过中国一些城市和乡村。他谈到观感时说:“原来被嘲骂为‘小偷的国家’、‘病夫子的国家’现在是‘路不拾遗的国家’是‘身心强健,文明礼貌的民众’了,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改变了。”
此段内容摘自《中国改造日本战犯始末》一书。
“我出差到东京。一日清晨,看到窗外路边停有一辆载货汽车。我有点好奇,原来汽车司机正跪在车后面,很使劲地抹着地上的一滩污渍,看样子是从车上落下来的。几分钟后,他站起来,后退几步看了看,然后点点头抹抹手,离开。此时,街上没有警察,也没有摄像头。
此文刊登于2010年9月30日的《南方周末》,作者就是笔者本人。
日本人的国际形象就是通过每一个人的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他们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他们的前辈的铮铮誓言“全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们”!(见《菊与刀》)日本人的忠君爱国思想的确是他们的精神原子弹。尽管日本年轻的一代中很多人并不会在一提到天皇什么的就热泪盈眶、激动万分,但放眼全球,日本人在忠君爱国方面还是遥遥领先的,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笔者在此完全可以预言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使日本人认输。那就是:第一,当每年的9月3日,即我们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能够达到日本8.15那样,各级官员带头,全民自觉自愿参与,进行隆重纪念,这说明中国人的人心真的是齐了;第二,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纪念活动,能够达到日本每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的规模,除了中国人自觉自愿参加外,还有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有国际组织,特别是人权组织代表的参加,这说明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了。到那个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水到渠成了。
这才是我们中国人需要的真正实力。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恕笔者直言,要想使日本人认输,是完全不可能的。要使中国人的形象在国际上高于日本人,也同样是完全不可能的。虽然路途还很遥远,但我们每个人还是要从自己做起才有希望。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制度”,推给“社会”,推给“贪官污吏”。我们应该像日本人那样忠君爱国。他们尽管深受过军国主义带来的深重灾难,他们仍然善待那些制造灾难的天皇、军部和为国捐躯的“英烈”,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每一个人都代表国家的形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日本人可以说作出了践行的榜样。我们确实还不行,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除此之外,别无坦途。谓予不信,拭目以待。特留此存照。2013年8月19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yz/2013-08-20/2251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