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两会时间:系统阐述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个看点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这些话,大家耳熟能详。今天(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重点谈了军民融合发展问题。
此前,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这一问题,但今天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用较长篇幅进行了论述。视点君整理了今天讲话的“干货”和习近平此前的相关论述,以飨读者:
看点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2014年2月13日,福建,抗美援朝老战士吕仕林(左二)和老伴钟芳媛(左一)品尝着边防和边检官兵们为他们包的元宵,提前感受浓浓的元宵团圆气氛。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看点二:军地双方要“一盘棋”
习近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要强化大局意识,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要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2014年4月10日,重庆,第十一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一家军工企业展示的多用途智能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看点三: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习近平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军队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利。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作分内之事,满腔热情为军队建设、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2014年7月30日,福州,习近平与福建双拥模范代表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闻回头看:
习近平此前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几次论述:
2013年3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2013年8月,习近平在视察沈阳战区部队时指出,要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
2014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014年8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军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增强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基础建设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战区特点的军民融合新格局。
2015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看望驻西安部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牢记我军根本宗旨,严守群众纪律,自觉拥政爱民,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文字:曹智、李宣良、郝亚琳、杨依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15-03-13/3065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