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人文科技观:双翼齐飞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6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
纵观全文,“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为我国科技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细读字句,讲话中不乏大量前沿尖端科技成果、面对问题直戳要害。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几处引经据典,为讲话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让人文与科技接轨,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中国青年网学习者工作室注意到,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都体现出他深刻而独到的人文科技观。
引经据典 人文科技观与民本思想交相辉映
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对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5点要求,先后4次直接引用古语。
当习总书记讲到夯实科技基础时,用“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句出自《孟子·公孙丑》的古语指出,做事情要讲究时机。这个时机是什么?他强调,要想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就得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抓住先机。而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英国利用蒸汽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独领风骚,美国用电气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不断实现超越,最终坐稳世界头把交椅。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习总书记讲到加强科技供给时,引用了朱熹“致知格物”的思想。这句古语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文科技观与民本思想交相辉映,而科技更离不开人民。在讲话中,习总书记通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出自《三国志》的名言,表达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深意。能否“功成”“业广”,关键还看人才队伍建设。随后,习总书记在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时,又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准确地传递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的信号。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科技+人文 为国家腾飞添置双引擎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这样讲道。
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比肩提出,犹如为奋勇向前的国家添置了一双腾飞的羽翼。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习总书记这样告诉外界,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
历史经验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科学家,往往在人文方面也有所建树。
曾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科技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尤其是小提琴上的造诣却鲜为人知。据说,他最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而他的许多公式和定律也是在联系小提琴的过程中想出来的。
在国内,这样的大家也不胜枚举。刚刚逝世的“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就是其中一位。陈能宽喜爱古典文学,文学功底深厚,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他即兴赋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核试验前夕,指挥者和负责人总是高度紧张。在一次核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他忽然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在座诸人无不肃然恭听,感情随之波荡起伏。
2014年6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科技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者工作室梳理发现,给科技人才注入人文因素,习总书记在2014年6月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就提出来了。在那届大会上,习总书记做了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讲话。
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历史证明,工程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变化,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居功至伟。
工程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为此,习总书记这样说道:“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也正因如此,习总书记用感怀天下的全球视野,为人类共同命运疾呼:“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军在接受中国青年网的采访时讲道,“当前中国应该加强科技人才在人文学科方面的培养。”
他同时表示,科技人才如果没有人文学科的基础,工程科学就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加强人文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形成工程科技人才的人道主义关怀,让他们建造出来的世界更加适宜人类生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16-06-04/3820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