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山论”定心 地方实践正心:生态、脱贫可兼得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伊春市。资料图
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是何关系?保护生态是否就意味着当地以生态资源为生的老百姓要放弃主业成为“无业游民”,是否就意味着返贫、致贫?
这些问题指向一个核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否兼得。而这也是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时关注的焦点。主政地方时,他就曾对此“号脉”。在2005年8月24日《之江新语》栏目中,他写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对多地的考察中,也不断以“两山论”定主基调,明确各地区绿色发展方向。
对此,在7月8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贵州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生态福利与美丽中国”主题论坛讨论上,与会嘉宾学者的结论非常一致:将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来自地方的实践也表明,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绝非对立、确可兼得。
生态大作用 扶贫新出路
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明确提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如今,多彩贵州、生态贵州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每年在贵州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已经发展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生态福利与美丽中国论坛于7月8日上午在贵阳召开。此论坛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日程之一。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 摄
在“生态福利与美丽中国”论坛上,多位嘉宾学者都谈到了要将生态保护和扶贫结合起来。如此一来,保护绿水青山不仅不会致贫,还可以帮助脱贫。
“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龚建明如是说。
今年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曾参观伊春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厅。依托当地林业,木耳、蘑菇、木雕等产品丰富。为此,习近平强调黑龙江的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正如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在论坛所提,对林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方的改革,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生态福利,还可以就地解决一部分的富余劳动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吸纳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转成护林员,实现稳定就业和脱贫。”张鸿文说。
而据张鸿文介绍,力争到“十三五”末,我国完成营造林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发展林业养老、林下经济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在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大有可为。
“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龚建明建议道。
他提出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而且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此外,还可以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地方实践见成效 生态经济效益能双赢
2014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在云南考察,专程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再次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际上,保护绿水青山、又为当地百姓谋福利的实践已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实践。据介绍,内蒙古的贫困旗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沙化严重地区。治沙与减贫同时狠抓已经成为当地人发展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介绍,内蒙古当地正在实践着两条路。对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实行扶贫移民搬迁。既解决当地民众的脱贫问题,又促进了沙区生态恢复。同时,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把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恢复与发展沙草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库布其沙漠、科尔沁沙地等重点区域,探索实践多种模式的治沙扶贫模式,走出了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路子。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178万人,仅沙区就减贫82万人,几乎占据一半。
而在宁夏,在对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区治理中,当地将生态治理融入到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将不适宜于居住地方的居民搬迁,对生态移民迁出去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进行大面积的生态修复。据统计,“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宁夏生态移民达35万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16-07-10/3888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