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界人士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近日,经济界专家学者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他们表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而努力奋斗——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罗来军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理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些不变因素。那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因此,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吴 琦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更进一步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推动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去产能来看,将去产能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方面相结合,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从去库存来看,要继续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热点城市去库存要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从去杠杆来看,要着力优化杠杆的结构,提升杠杆的质量,将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从降成本来看,减税降费仍将是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工作的主要抓手,重点将落在继续推进“营改增”、完善地方收费清单和清理政府性基金三个方面。从补短板来看,重点在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卫生医疗、扶贫脱贫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家正是其中的催化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需要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以及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带动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在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扩大就业和脱贫攻坚。
(作者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坚定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陈文玲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意味着,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与保持中高速持续发展的“灵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创新的更高境界。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创新是打开思想之窗,放飞梦想的巨大力量,将催生更多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实践创新是激发亿万人民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号角,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一直走在理论创新前面,把实践创新凝练和概括为新理论、新战略、新政策已成为中国成功经验的一部分;制度创新是保障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的制度性安排,这既是我国持续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性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现在真正的短板;文化创新更是激发创新灵感、产生更大创新动力的渊源,是把几千年文化精华和文化内涵的积累转化为软资源、软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作为经济发展的“灵魂”,创新可以激发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灵感,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冲动,激发人力资本较之货币资本更大的创造力。未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最大限度吸收一切创新要素,早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乡村发展有了全新方向
范 毅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要害,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过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畅通无阻的,反之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则受到了诸多的制度限制。当前亟需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乡村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背景下,更要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
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当前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各类资源优势的发挥,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是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等表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来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实现小镇与乡村的融合,从根本上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借城乡人口流动之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希望到农村休闲休憩和体验生活,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利用空间,要鼓励各地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上做文章,提高利用效率,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构建区域协调 发展崭新格局
荣西武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有利于促进区域平衡、城乡平衡,补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充分短板。
在推进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发挥好城市群协同发展效应。在经济下行、投资乏力的新形势下,相对于单个城市,城市群能够从更加广泛的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城市群的建立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统筹协调。
二是要促进城市群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至2小时交通圈、通勤圈,让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小城镇融为一体,形成更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城市群公共资源配置要适度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倾斜,补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短板,逐步解决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不充分问题,吸引农村人口落户,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之间关系。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群中承担的分工不同,但彼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相互协作、紧密联系。
四是要提高城市群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城市群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以中心城市的外向化为特征,城市群要实现健康快速成长,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不仅能吸引高端要素和人才集中、集聚,还要能使他们安心做事并快速地融入本地。
城市群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规划建设城市群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勿过多地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产业所所长)
中国开放大门 只会越开越大
顾学明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外开放思想的又一次深化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次全新阐释。
“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开放道路更开阔更具体。“一带一路”建设是对我国对外开放的一次重大决策,通过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可以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的发展道路。
“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开放环境更自由更便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一直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有更自由更便利的开放环境作为保障。
“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开放发展更平衡更充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这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将有效促进全国各地共享开放成果。同时,我国将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与效益上来,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更充分发展。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未来,我们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深刻领悟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内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同时,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17-10-29/4695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