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这样道出他深深的海洋情结:“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历史方位,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海洋强国建设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2020年6月8日,时逢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让我们共同领略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

  明确目标:一定要向海洋进军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中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高屋建瓴,把建设海洋强国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习近平对建设海洋强国作了系统论述。

  ——阐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确海洋强国建设的方向。“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确定建设海洋强国的具体路径。“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一直以来牵挂在心的大事。他多次在不同场合为建设海洋强国吹响号角。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再度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跟科研人员一起深入交流。他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到“蓝色信念”,无不体现出总书记的“海洋情怀”,为海洋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

  “海洋是我们的生命,是人类的生命,生存之基。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要有新的方法、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建议,中国应树立新观念,要做真正海洋生态的维护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海洋大国,还不是海洋强国。”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等重要思想,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遵循。

  深刻洞察: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海洋是一个远未完全开发的“聚宝盆”,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极作用愈发显著。做好开发海洋、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不仅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013年7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因应形势,对我国发展海洋事业提出了“四个转变”。其中一项特别提到“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四个转变”之一,深刻阐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

  “提高利用海洋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新型的海洋经济十分必要。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把环保型新发展理念融合其中。”张蕴岭解释说。

  继提出“四个转变”后,习近平在考察调研中不断强调和深化着全面经略海洋的部署。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在考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时指出,“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来到浙江舟山,前往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展示馆、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等地实地考察。舟山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海洋经济是舟山最靓丽的名片。与习近平在浙江任内五次前往舟山调研的主题一样,这一次舟山行他仍旧关注海洋经济。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在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在习近平的指引下,我国海洋事业蒸蒸日上。根据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10年间翻了一番。

  “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年连续保持在9%左右,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3年稳步上升,2019年超17%。”何广顺分析认为,这一组组数据说明了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持续发力。

  谋篇布局: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近代史上鸦片战争的耻辱、甲午海战的悲歌,深刻印证这样一个铁律: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和平稳定”“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习近平在2013年7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和平处理、共同开发的方式解决国家间海洋问题。

  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离不开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队伍。2017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海军机关时指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与各国携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促进合作共赢又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释合作共赢的理念。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访问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他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政府愿同相关国家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通道安全,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

  2018年12月3日,习近平在葡萄牙《新闻日报》发表题为《跨越时空的友谊 面向未来的伙伴》的署名文章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鼓励双方加强海洋科研、海洋开发和保护、港口物流建设等方面合作,发展‘蓝色经济’,让浩瀚海洋造福子孙后代。”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他提出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努力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彰显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哲学思想、深广的天下情怀,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理念。近年来,海洋作为人类共有资源、资产,作为共生环境依赖的新认知,促使新海洋观萌生,呼唤建立基于维护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海洋治理新秩序。”张蕴岭表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而海洋治理新秩序的核心是重建海洋的共有性,即共同生存、共同资源、共同责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海洋强国、向海图强是习近平的信念,也是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奋起的中华民族的世代夙愿。而今,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中国巨轮再次扬帆,我们向着深蓝色的海洋起航,也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

  邓志慧、钟焯(实习)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20-06-09/6335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6-09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