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各地正着力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绿色转型……中国人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碗,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

  盛夏,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已经封垄。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说,这大豆品种是“东生17”,正常年景亩产量可达400斤,蛋白含量在40%以上。“东生系列”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自主研发培育,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特点,已成为黑龙江省内许多地区的主打品种。

  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提高。

  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测产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增至万亩以上,2020年在全国推广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千万亩以上……在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助推下,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

  在世界三大主粮中,杂交育种难度最大的小麦育种也在取得新突破。在山西,历经40年钻研,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团队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品种。专家组评价,该品种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已完成关键环节科研攻关。与此同时,团队又完成了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第二代产品杂种优势更强,结实率更高。”冯树英说。

  不仅育好种,还要教农民种好粮。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的农田里,农民汤金鹤家玉米长势旺盛。老汤家的农田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帮种”的。

  去年,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并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专家组测产,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今年在崔金虎指导下,汤金鹤家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高产增收在望。

  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力攀登,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让中国农民种好中国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护好良田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仅靠育良种,还要靠种良田。

  在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莲花山村,顺鑫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喜江说,以前这里十年九旱,再加上粗放种植方式,脚下的黑土地逐渐变薄,种田收益越来越少。

  3年前,合作社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还田,春耕时再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保护性耕作能够保墒,减少风蚀,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刘喜江说,短短3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

  为了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今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在各地不断推进。广西建设高标准农田约2660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8.45%;安徽今年将建成46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站在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略芝村地头,成片玉米田一望无垠。略芝村党支部书记武生魁说,村里耕地是盐碱地,大家用井水浇地,浇过的地表都是白色的盐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里修了渠,用黄河水浇地改良土壤,再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地质量变化显著。

  武生魁告诉记者,项目区2200亩耕地每年可节水9.46万立方米。小麦每亩平均产量由改造前的350公斤提高到381.2公斤,今年每亩平均产量更是达500公斤。“浇地、播种、施肥、收割都是机械化,人力投入少了,收入多了。”他说。

  高标准农田更易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在吉林省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稻田被分成整齐的地块,地块配置了水位传感器、流量检测仪等,可以实现节水灌溉、精准灌溉的效果。

  重当前也谋长远,各地推进“藏粮于地”,守牢耕地红线,保护良田沃土,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底气。

  中国碗装好粮让百姓吃得好

  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随着我国粮食在生产数量上稳定提升,提升绿色品质、实现绿色生产有了更加从容的空间。

  黑龙江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今年种植水稻36万亩,其中有机水稻10万亩,绿色水稻26万亩,这一种植结构不是“拍脑袋”的结果。2019年底,这家合作社联社通过对全国各直营店、网络销售平台的销售额、交易量、消费者评价进行大数据分析,制订了种植计划。

  为顺应市场需求,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减“肥”、控药的“绿色农业”也在各地开展。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白泉镇集贤村,华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振华说,过去种地主要施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后,“明显感觉土地有劲儿了”,产量也有小幅提高。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优先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建立可追溯体系,让百姓吃得放心。

  为了种出口感更好的稻米,不少农民主动放“慢”脚步,“让土地喘口气”。

  刚过去的夏收季,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种田大户许芳的3000多亩土地没有收获小麦,她却不着急。“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一季稻一季麦,土壤肥力透支,水稻品质也逐年下降。”我国从2016年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后,许芳尝试以种植紫云英代替小麦种植,开始“养地”。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紫云英是绿肥,4月底是盛花期,将紫云英翻耕到田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许芳说,轮作休耕提升了水稻品质,价格翻了两三倍。随着地力改善,种植下一季水稻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江苏很多农户像许芳一样尝到甜头,轮作休耕试点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面积逾百万亩。

  以绿色优质为导向,打造好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韦斌华说,广西从2018年开始以绿色食品为准入标准,打造“广西好嘢”农业品牌目录,共选出199个品牌,品牌总价值超1500亿元。“广西将做大做强‘广西好嘢’农产品品牌,让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好。”

  碗中装好粮,“绿色”生“金色”。在保障供给数量的同时,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我国农业正向着绿色、优质方向发展。(参与记者:王建、宋晓东、薛钦峰、王飞航、赵久龙、陈健、周勉、何伟、姜刚、王君宝、吴慧珺、贾云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20-07-27/6418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7-28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