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习近平的春节记忆·年“味”篇

  编者按:“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特稿《习近平的春节记忆》,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的“过年范儿”。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好喝好”是春节里老百姓家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春节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许多与舌尖上的年味儿相关的故事。

  2016年春节前夕,在江西神山村村民家,总书记和村民围坐成一圈,有老乡把刚刚蒸熟的米果端了过来,介绍说是去亲戚家拜年要带的。总书记细细品尝味道,称赞说“这风俗很好”。

  2017年春节前夕,在河北德胜村村民家的灶台边,总书记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漏勺,炸起了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金灿灿的年糕甜香扑鼻,油香味儿伴随着喜庆的年味儿一起升腾。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学海家炸年糕。

  在四川战旗村,春节吃汤圆是传统民俗。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看到村民们正在包汤圆,他竖起拇指用四川话对大家说:“祝你们的生活像吃汤圆一样,安逸!”

  在山西霍州,年馍一蒸,年味儿就来了。今年春节前夕,在山西霍州冯南垣村,习近平总书记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看着村民做出的枣花、兔子、小鱼等各式年馍,他称赞“很吉祥”,“给人年年向好的感受,代表了广大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对未来的期待、祝福同食物的名称、形态等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浪漫。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同师红兵一家做年馍。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来看望大家。”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他是来看望困难群众的。

  过了小年就是年。在同乡亲们唠家常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讲起了陕北过小年的习俗:“我们陕北过小年,主要是把糜子磨成面,做成老虎、兔子等形状的馍馍,还点上颜色,花花绿绿的。”

  2015年春节到来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自办年货,回到梁家河看望老乡。那天中午,在老支书梁玉明家,总书记和石春阳、吕侯生、张卫庞等一众老友围坐在一起,吃着梁家的“年茶饭”。在陕北,人们把过春节时吃的食物统称为“年茶饭”。

  油糕、鸡肉、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饭桌上,清一色的地道农家饭菜是陕北人的年味儿,更是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心心念念的故乡味儿。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带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

  客人远道而来,村民徐万拿出了自家的年货招待。色泽金黄、吃起来香甜酥脆的“开口笑”,是河北坝上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总书记尝了一块,说味道很好。

  “我现在每年过年了,在街上买点江米条,还有一个叫炸排叉……”总书记和大家分享了过年爱吃的那一口儿,“油大,平常也不让多吃,反正过节的时候吃一点。”

  美食与美好,皆不可辜负。不同的味道背后,是相似的情感。

  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寓意着团团圆圆,也是江西神山村人过节的爱物。

  2016年春节前夕,当来看望老区人民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左秀发家时,大家正忙着打糍粑。

  总书记笑着说:“咱们一起打,好吗?”

  “好好。”手拿木槌的村民李宗吾忙不迭地回答。

  总书记一连打了十几下,还问大家一次要打多久。李宗吾记得,“他还风趣地说可以锻炼身体”。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一种种颇具特色的年节小吃、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年味佳肴,不只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洋溢着过年的喜气、滋润着甜蜜的日子。

  “我来看看你们,给大家拜年了!”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前来拜年的习近平总书记被胡同居民朱茂锦邀请一起包饺子。

  朱家人回忆,总书记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包了饺子,再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面板上,“动作就像邻家长辈一样”。

  边包饺子边聊家常,总书记说自己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

  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一个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村子,村民李发顺邀请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

  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总书记一连做了两个红艳艳的大米粑粑。他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李发顺觉得,“这红艳香甜、有福有喜的米粑粑,就像如今的司莫拉”。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

  在贵州化屋村,村民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黄粑——贵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

  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包了一个黄粑。他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在场的人也都笑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同赵玉学一家边聊家常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在当下这个巨变的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各地美食选购十分方便。但总有一些故乡的味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串起我们的乡愁和记忆,带给我们温暖与喜悦。

  新的一年,一起努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22-02-10/7380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2-10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