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座“军垦名城”的前世今生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3日,正在新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河子市。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解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是此行的重点之一。从“军垦第一楼”,到“军垦第一城”,从“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到“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军垦名城”堪称兵团发展的生动缩影,蕴含着继往开来的宝贵启示。

  挥师屯垦天山下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以后历代沿袭。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10多万驻疆部队官兵发布就地转业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开启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件打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令人动容。这件“镇馆之宝”的主人是老军垦战士王德明。当年为了节约资金,王德明和战友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他们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个个补丁,见证了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的历史岁月。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的这件军大衣,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兵团从成立之日起就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白手起家,开垦耕种,兴办工业。

  这支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的队伍,在茫茫沙海中开辟绿洲,在亘古荒原上创造奇迹。兵团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顽强扎根,荫泽一方。据统计,新疆每3亩耕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说:“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为国戍边代代传

  “家住路尽头,屋在边境旁;放牧为巡边,种田是站岗。”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守边生活的真实写照。50多年来,他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巡边放牧,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他与妻子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他们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2017年,魏德友的二女儿也成了一名护边员。从此,一家三口驻守在祖国边陲,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兵团成立60年来,广大干部职工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战略作用。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的铜像雕塑。(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新疆陆地边境线漫长,戍守边防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重要职责。兵团从组建开始,就是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准军事力量。多年来,兵团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强维稳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兵团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更好发挥特殊作用。”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推进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体制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吸引年轻人投身新时期兵团事业,汇聚成维稳戍边的磅礴力量。

  军垦新城耀边疆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

  上世纪50年代末,诗人艾青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在这里生活了16年。他亲眼看见短短几年在荒凉戈壁上崛起一座军垦新城,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年轻的城》。

  这座比共和国小一岁的城市,完全由军人选址、设计和建造。第一代兵团人喝盐碱水、睡“地窝子”,靠人拉肩扛打造出了一座现代化新城。曾经的戈壁荒凉之地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如今,在天山南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11座建制城市。这些从戈壁荒滩和边防沿线崛起的城市,是兵团人维稳戍边的坚强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举,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加快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推动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新局面。

  斗转星移,山河重塑。在占中国六分之一面积的辽阔疆域,兵团人铸剑为犁,代代坚守,为党和人民筑造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也为中国奇迹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22-07-17/7649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7-17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