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丨思想深邃,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中华文明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系列报道,与您共同学习。今天播发系列之三《思想深邃,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中华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畅论中华文明的伟大与厚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国内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嘉峪关、莫高窟、云冈石窟、岳麓书院、大运河、朱熹园、三苏祠、殷墟遗址等文化地标,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探访文明的足迹,带着对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热爱,也带着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他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详细加以阐释: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五大“突出特性”有力地证明,中华文化“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书记的目光深邃而辽远:“中华民族对全人类要有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23-06-20/8238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