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作者:张宇 2013-05-26 2893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2013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上)
 
前言
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有什么主要特点?
2、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影响,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将如何演变?
3、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已经走出了危机,前景如何?
4、资本主义经济的多元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危机后有什么变化?
5、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什么特征,金融危机是否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弄清了以上五个方面问题,就大体上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走向。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认识资本主义的未来,必须了解资本主义的过去和现在,必须把握当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有那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发展与这一历史阶段有什么内在关系。回答这些问题是这一部分内容的任务。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阶段性特征的不同认识
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但是,对于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主要有以下观点:
全球资本主义
[③]
社会资本主义
鲁从明[④]、成保良[⑤]、张彤玉[⑥]等人认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已经从私人资本所有制为主发展到了以社会资本为主,生产资料所有制度以资本社会化为特征,资本社会化的主要形式依次有:简单私人股份资本、集团私人股份资本、法人社团股份资本、国有股份资本、国际股份资本。股份所有制特别是法人股份所有制大大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包括积累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化、占有的社会化、分配的社会化等,因而认为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的资本主义,所以可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高峰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还具有全球化、金融化特征,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垄断资本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资本力量和获取高额金融利润的主体。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13]
新帝国主义
[17]
信息化资本主义
不少学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作出了诸多概括:包括信息化的资本主义、后工业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知识资本主义等。
上述这些观点从不方面和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概括,但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科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首先必须对完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制定出一套分析、界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
(二)什么是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六个维度
等等。以上这些定义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特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真正能够对资本主义作出科学分析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是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最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生产社会化
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雇佣劳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导致财富在一极的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的积累,从而使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所有制
[27]
竞争与垄断
这就是竞争与垄断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经济就是在垄断与竞争的相互交替中运动和发展的。
国家与市场
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的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体系
的地位不同,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等复杂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格局。
以上我们从生产社会化、雇佣劳动、所有制、竞争与垄断、国家与市场关系和世界体系六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下面我们从以上六个维度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作具体分析。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这样一种深刻的变革在马克思的时代虽然未曾发生,也不可能准确进行分析,但是,在《证明[36]
劳动对资本隶属加深
资本的金融化
当代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化程度的加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的利润增长机器。
[40]
当代的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具有了所谓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对称性
(四)总结
从资本形态上看,金融资本是资本运动的最高级和最纯粹的形态,资本的运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空间上看,资本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空间发展上已经达到了极限。从调节方式上看,资本主义为保持持续的发展已经用尽包括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在内的各种手段,无论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在当前严重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面前失去了其原有的效力。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相互交织、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这就是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危机频繁爆发并日益加深的最深刻的制度根源,并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


二、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动向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发展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治疗危机的方案,欧美各国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理论方案和实践改革措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不断恶化的基本矛盾的不同响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危机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新动向。
(一)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的不同观点
资本主义的衰落
资本主义的调整
达沃斯论坛李其庆认为,危机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阶段将做出适当调整:第一,货币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加强;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空心化问题受到关注;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第四,经济政策的调整,如:国家作用的回归、中央银行地位的改革、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税收政策的改革(征收资本税和巨富税)等等。这些调整措施表明,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双重作用下,新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将遭到极大削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正发生着重要的转变,其演变方向还有待观察,很有可能会出现多元化的局面。[49]
国家资本主义的重新崛起
[50]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力量的壮大才能真正改变社会。[52]
退回到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下面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二)进退维谷: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艰难选择
逐步形成了五种比较有代表的观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资本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在应对危机中,美国和欧洲等国也曾试图采用改良主义限制高收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来摆脱危机。如美国政府在向华尔街提供巨额救市资金的同时,奥巴马公开抨击华尔街金融高管的贪婪和不负责任,并表示要限制华尔街金融高管的年薪;敦促国会通过薪资税及失业救济金延期法案,同时密集推销其医疗保险改革,宣称要提高美国普通民众的福利水平,等等。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只是资本家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经济稳定即其统治的工具,这些措施掩盖了问题,但基本矛盾仍未得到解决。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一旦危机爆发,资本家阶级必定抛弃这一制度。实际上,在当前的条件下,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窄了。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政府积极注资救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就业水平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刺激经济美国实行减税计划,受益最多的则是富人;另一方面,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结果造成主权债务危机,为减少政府赤字、削减政府债务规模,美国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支出,这一措施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许多人将矛头指向欧洲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过高的福利水平导致欧洲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并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因此不断有削减福利开支的呼声响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走上“劫贫济富”的道路,此次危机尚未走出,又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下一次爆发埋下伏笔。可见,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不可行的。
工业资本主义
鉴于金融资本盲目膨胀的巨大危害,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力图通过监管制度改革与新兴产业政策来平衡国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 实现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从而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
年代后发达国家对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金融市场扩张,是资本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自然结果,这导致金融资本主义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因此,就资本形态的历史发展而言,发达国家转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努力是历史倒退。
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对社会化大生产的促进和全球化进程的启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以来的世界分工体系:新兴市场经济体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不断严重;而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具备世界货币、创新机制、市场服务等先发优势,使之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中心。因此,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代世界产业布局的客观结果,其转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努力无法摆脱螳臂当车的历史宿命。
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必然选择。考虑到金融垄断资本在国家机器中的决定性影响力,发达国家转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努力必然是劳工阶层一厢情愿的幻想。
社会主义
(四)对外转嫁危机是挽救资本主义的重要选择
[56]
考虑到当前的世界经济体系格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原因主要有二:第一,金融垄断资本的跨国运动,空前加强了金融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利益关联度;第二,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霸权体系没有动摇,金融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相互地位没有发生重大调整。在这种形势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可能爆发局部的经济战争,通过贸易战、货币战和金融战来相互转嫁危机。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接连推出的两轮定量宽松计划,其实质就是凭借美元霸权发动的货币战。在最近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美国的冷淡立场以及欧盟各国的不同态度,也预示着一场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地位的货币战和金融战即将打响。



  此外,美国不断挑衅国际社会准则,践踏他国主权,必然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反对和世界人民的强烈抵抗,美国推行的霸权资本主义是无法持续的。


三、金融危机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趋势
 
本轮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经4年多了,和不少人当初的预测相反,危机并未很快结束。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未完全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关于本轮危机的后续发展,人们至今也仍然很难乐观起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爆发至今的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危机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状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发展为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大力度的常规和非常规救市措施。这些措施确实防止了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崩溃,但并未引导全球经济完全走出危机,更不用说解决世界经济的根本矛盾。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不断有人预测世界经济很快会走出危机恢复增长,但现实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
表1.2008至2011年部分国家和国家群组经济增长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情况
国家或国家群组
GDP增长(%)
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
印度
31.6
10.1
中国
44.4
44.1
日本
-3.0
-6.4
美国
0.7
3.4
欧元区
-0.6
-1.8
欧盟
-0.6
-2.3
中等收入国家
24.3
86.0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4.3
88.4
经合组织内的高等收入国家
0.3
3.5
世界
6.2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WDI-GDF[59]
那么2012年这些国家的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从目前若干已经公布了数据和欧盟的初步估计来看,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未好转。整个欧盟27国的生产总值在2009年下降4.3%之后,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之后两年经济有所恢复,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2.1%和1.5%,但在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下降了0.3%。其中,欧元区的情况更糟糕,2009年至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4%,2%,1.4%和-0.6%。相对来说,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略好一些,在2012年分别实现了2.2%和1.9%的经济增长。[60]
[61]
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2012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在2012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了。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近期能否走出危机
自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系统性崩溃,但未能缓解那些导致本轮危机的根本性矛盾,有些政策甚至加剧了这些矛盾。
相当。欧洲的情况也很类似。
看到,即便在各国都在削减政府支出的情况下,这个比率仍在迅速上升。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图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债占GDP比重(%):1880-2011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2年10月)[62]
况还在继续恶化。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图2.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债占GDP比重(%),2011年
数据来源:同图1
[63]
表2.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债占GDP比重(%)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日本
31
33
33
35
41
46
41
47
53
美国
63
71
75
84
96
97
99
100
103
意大利
96
95
94
113
120
104
121
119
107
德国
137
138
129
145
154
141
155
160
150
西班牙
111
118
119
146
160
146
174
166
153
希腊
106
111
110
126
149
148
183
182
160
法国
128
139
143
169
187
172
197
201
180
英国
291
306
324
378
400
345
433
421
410
欧元区
 
 
 
106
119
112
121
122
109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64]
以上指标表明,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格局下,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已相当有限。如前所述,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均已被使用到相当的程度,一方面,利率水平总体在历史低位,继续降息空间有限;同时,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已经很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除了个别国际外,如此高的外债水平使得向国际市场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如此高的国债水平使得财政政策的空间也相当有限。
同时,随着生活境况的恶化,社会矛盾也更加激化,各种抗议、游行、示威以及罢工的事件层出不穷。金融和经济危机逐渐发展为社会和政治危机。
年来的不断上升,这一点,自危机以来不仅没有改变,甚至还在进一步恶化。这一方面与危机中失业增加造成的工人谈判能力进一步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自由主义体制带来的收入分配趋势并没有改观。
3
分时代
工资GDP占比重
间接税收占GDP比重
 
分时代
工资GDP占比重
间接税收占GDP比重
 
期末相对于期初的变化率
 
期间内平均变化率(季度)
6075
-3.08%
-0.99%
 
6075
-0.05%
-0.02%
7606
-7.33%
-10.79%
 
7606
-0.06%
-0.09%
0712
-4.78%
-1.86%
 
0712
-0.26%
-0.10%
 
实际上,在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政策中,没有任何一项是针对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的,在危机后出台的财政政策四大法案中,仅有雇用激励以回复就业法案涉及刺激就业的内容,而且也基本上是利用政府补贴的手段。尽管财政政策部分试图直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是试图通过降低税收来增加需求,但是由于这种减税政策的乘数作用较之于投资要小很多,而且这种增加企业和个人收入以增加需求的方法在过度负债的美国经济中很难奏效,新增的收入往往被用于缓解负债压力而不是增加新的消费和投资。
创造的就业大约相当于低端服务业的三分之一。美国基本上没有试图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危机中的政策也基本上是偏向于拯救金融机构,因此即便成功的救活了金融机构,并依靠金融部门带来新的增长,也很难保证就业水平的复苏。这也成为美国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弊端,制约着美国的增长趋势。
面对当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困局,人们普遍对欧洲和日本在中短期内回复稳健的增长没有信心,但还有些观察者对美国通过新能源和新技术完全走出危机抱有希望。确实,美国拥有包括美元霸权在内的一系列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优势,还拥有着包括原油、页岩气等在内的丰富资源。但是,这些是否能够保证美国恢复稳健的增长呢?
还有人指望美国和西欧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来走出危机,但是,原来导致这些国家去工业化的因素(如劳动力成本高、劳资矛盾尖锐以及能耗污染等)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即便是在中国农民工的工资连续以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欧美的工人工资还是远高于中国工人工资,而且,即便中国工人工资继续快速上涨,那些转移到中国的产业可以再转移到印度等工资较低的国家。因此,虽然欧美国家希望靠再工业化来解决增长的问题,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要做到这一点将会是非常困难的。
(三)结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难度很大,可能陷入长期停滞
对于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分析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是一种自然、自发和最优的经济组织形式,因而,或者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或者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许多主流经济学者自然会对资本主义尽快危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经济的正常状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趋势,危机过后经济仍将恢复正常的增长和繁荣。
本次危机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危机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国家,并迅速扩展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
危机在金融领域集中爆发,并迅速扩展到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生产过剩的危机与金融膨胀的危机相互交织相互推动。
危机的形态更加复杂。
挽救资本主义危机的各种手段,包括自由化到国家干预、福利制度、技术创新,都出现了效力递减的趋势。
导致危机的深层矛盾:劳动与资本对立、需求不足、严重的失业、利润率下降等,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生产危机、金融危机、制度危机和全球性危机于一身的一次全面性经济危机。
[67]
本来,危机是矛盾的爆发,同时也会缓解和根治矛盾提供了机会。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是之前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危机的爆发严重地打击了统治集团,尤其是金融资本,整个社会的阶级格局和阶级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的变化,这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奠定了基础。但本轮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以金融资本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主要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他们利用公共财政资金挽救了自己并进一步打击劳工阶级。也就是说,本轮危机到目前为止尚未改变这些国家的阶级格局,劳资力量对比仍然是资强劳弱的局面,这必然会对世界资本主义进行必要的调整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本轮危机极有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并且长期化。


四、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危机后的模式调整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但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资本主义表现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多样性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模式?金融危机后不同模式将如何调整?下面本文将做出分析。
(一)资本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性特征是资本雇佣劳动,生产剩余价值。但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基础不同,阶级结构、政治体制和纲领、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致使资本主义在不同国家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现实中的资本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
[70]
二战结束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迅速恢复经济和重新崛起的任务。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加之战争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方式、市场中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形成了当代发达国家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瑞典模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模式
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多种模式,理论界概括也不一致,这里仅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且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有影响的模式。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法人垄断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与团结工资政策。所谓的团结工资政策,就是不依据企业效益,而是依据岗位确定工资,尽力实现同工同酬。充分就业和平等是瑞典模式的两大支柱理念,为实现这些理念,政府对雇员的就业和工资承担重要责任,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比较小。
(三)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
年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危机,欧盟内部出现了秩序混乱,欧洲代表的欧洲福利资本主义模式也遭到了质疑和批判。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此作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新自由主义模式难以为继
[72]
多年来日本经济社会制度结构的深层次调整。目前,日本自民党上台重新上台执政,而且右翼势力有所增强,日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排除会铤而走险,利用领土争端走上战争之路。
欧盟国家深陷危机,但不同模式情况复杂
年希腊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随后在欧洲迅速蔓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都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欧盟国家高工资、高福利的市场经济模式蒙上了阴影,福利国家模式受到质疑和批判,一些人认为福利国家中的高税收逼走了企业,高福利增加了政府负担,挫伤了劳动者积极性,因此,福利国家必然导致政府债务危机。
[73]
失业率降年开始德国将逐渐摆脱欧元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可见,德国、瑞典两种模式仍然保持其活力。
这两种模式表现出的竞争力,主要源于两国整体制度结构比意大利等国家更为完善和合理。近些年来,德国模式和瑞典模式也受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但它们基本能坚持自身模式的优点,重视技术和实体产业的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强调社会平等和教育平等,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瑞典毕竟是欧盟成员国,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最大不确定在于欧盟自身的不确定性。欧盟作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等竞争的产物,其制度安排使成员国之间享受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好处,然而,欧盟内部各主权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上存在差异性,利益上存在矛盾与竞争。德国、法国与英国在应对欧债危机政策层面,存在严重分歧和矛盾,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意义上,可以说欧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模式,内部矛盾也削弱了德国模式和瑞典模式的竞争力,并使之充满不确定性。
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将会成为新选择
 
总之,本文认为无论哪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都无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调节模式而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容纳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仅仅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调节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也会日益频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模式调整越来越难。


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特征和未来走向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时间看,是一个历史的体系;从空间上看,是一个世界的体系;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空间扩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之中。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出了不断累积和激化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且也暴露出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深刻的矛盾。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或世界格局将如何演变,是本节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由性质不同的两类关系构成的。第一类关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即所谓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或南北关系,这类关系是以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为特征的,其发展的趋势是两极分化。第二类关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类关系是以这些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为特征的,其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趋同与分化的循环交替。这两种关系的不同性质及其发展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决定的。
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现象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内的分化现象在全球规模上的重演。那么,发达国家是如何控制和剥削不发达国家的呢?
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机制作了如下概括:第一,这些国家的大量经济剩余被发达国家的资本所占有,并通过利润回流的形式转移到发达国家,使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本极度短缺。第二,出于巩固自身支配地位的目的,外国资本通常与不发达国家原有的统治阶级相勾结,维持某些前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例如封建的土地制度等),这些旧的制度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所必需的国内市场的发展。第三,外国资本为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极力打压当地的民族资本,阻碍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第四,在外国资本的控制和扶植下,不发达国家的有限资本更多地流向外贸、金融、不动产等非生产性部门,其利润也大量进入外国资本家、官僚、买办、地主等剥削阶级的非生产性消费,进一步限制了生产性资本的积累。第五,为了使不平等的交换关系永久化,把不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发达国家竭力巩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迫使不发达国家维持初级产品或低端工业品生产的畸形的产业结构。所有上述这些机制,在不发达国家处于殖民地附属国地位时,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而在不发达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之后,它们也还在不同程度地起作用。由此可见,资本的本性和资本积累,不仅必然在国家范围内造成两极分化,产生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同时也必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两极分化,形成富国与穷国的对立。
[79]
(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特点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以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赋予了资本和生产要素难以想象的流动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找到了自己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新自由主义政策逐步占了上风,并推广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广泛实施,推动了使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迅猛扩张。
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体系不复存在,由此导致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急剧扩张。
,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急剧扩张,可以说是,深入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真正具有了全球的性质。
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两极分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既不可能实现国民的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实现世界的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深,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因此可以说,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为主导并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但是,多极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极的地位和力量是大体相当的。它们的经济力量不仅有着差别,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因此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实力要高出其它各极。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以后,在日本队和西欧经济持续低迷的同时,美国经济在高科技和金融业勃勃发展的支撑下,出现了强劲增长,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暂时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的衰落趋势,200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866多亿,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分额超过了四分之一。美国实实在在是当今世界无人可比的经济巨人。面对着这样的经济形势,特别苏联崩溃所形成的历史性时机和美国队超强的政治军事,试图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甚至是构建美利坚帝国的企图一度又抬起头来。然而,尽管美国一强独大的地位暂时还难以动摇,但是,与战后美国经济的超强地位相比,其相对衰落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尽管在世界经济中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但却又无法像过去那样独霸天下,主导整个世界经济。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多极化下一超多强的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则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
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87]
世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有世界经济体系有利于金融掠夺而危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一体系中,美元只有依靠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的购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获得增殖。但是,一方面美元贬值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商品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价值实现,另一方面金融化的发展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从而周期性地抑制剩余价值生产的顺利进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必须占领更大的美国进口市场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美国来说,必须通过美元的贬值以抵减债务并促进金融自由化才能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掠夺。这两方面是根本矛盾的。
列宁曾经指出,进入帝国主义后,资本主义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当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于金融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其腐朽性的寄生性无疑也大大地发展起来了。
(三)危机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的霸权是否在衰落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危机后当今世界格局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变期,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但是,这种转变的方向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核心的问题是美国的霸权在危机后是否在走向衰落,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是否已经形成。
考察美国经济是否在衰落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从历史角度纵向比较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变化,很容易得出认为美国在衰落的结论;从横向角度比较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则很容易得出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的结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演变的历史趋势,这一趋势并不会因为本次危机而根本改变。这次金融危机后的情况仍然如此。这里我们选择两个指标进行观察。
万亿美元,尚不足美国经济规模的一半。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主要经济体占世界产出的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
[89]
代表国家
增长率损失(3年平均预测值)
增长率损失(5年平均预测值)
绝对产出损失(3年平均预测值)
绝对产出损失(5年平均预测值)
产出损失较大的国家
爱尔兰
10.92
10.37
14.16
13.49
新加坡
9.91
8.46
12.63
10.85
俄罗斯
9.01
8.83
9.60
9.37
冰岛
8.78
8.40
10.55
10.06
土耳其
8.67
8.93
10.80
11.14
产出损失中等的国家
日本
5.33
5.31
6.76
6.74
阿根廷
4.96
5.03
5.57
5.66
美国
3.88
4.07
5.00
5.27
中国
3.38
2.31
4.44
3.03
菲律宾
3.38
3.33
4.18
4.11
产出损失较小的国家
挪威
2.50
2.44
2.82
2.74
波兰
2.19
1.81
2.37
1.84
巴西
1.93
1.54
1.56
1.00
澳大利亚
0.72
0.89
0.47
0.72
印度尼西亚
0.57
0.19
0.48
-0.06
工业国
4.46
4.18
5.39
4.99
发展中国家
4.45
4.05
4.92
4.43
新兴市场国家
3.86
3.63
4.38
4.06
其余发展中国家
4.76
4.28
5.21
4.63
全部国家
4.45
4.08
5.03
4.56
 
,产出损失只是处于中等情况,不但低于发达工业国的平均产出损失,也低于世界平均的产出损失。风险积累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损失由全部国家买单的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
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了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
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及储备货币币种结构
 
外汇交易额比重
储备货币币种结构
 
2001
2004
2007
2010
2001
2004
2007
2010
美元
89.9
88
85.6
84.9
71.5
66.0
64.1
61.5
欧元
37.9
37.4
37
39.1
19.2
24.8
26.3
26.2
日元
23.5
20.8
17.2
19
5.1
3.8
3.8
3.8
英镑
13
16.5
14.9
12.9
2.7
3.4
4.7
4.0
瑞士法郎
6
6
6.8
6.4
0.3
0.2
0.2
0.1
数据来源:外汇交易额的数据1992年和1995年来自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1995, BIS1998年以后的数据来自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2010, BIS。币种构成的数据来自IMF COFER数据库。
左右的水平上。
不同国家金融部门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指标
国家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金融部门市值
中国
1.7
1.1
2.7
7.7
13.5
20.0
16.2
法国
3.6
3.8
4.0
4.1
3.8
3.4
3.8
德国
3.2
3.0
2.8
2.7
2.7
2.4
2.2
日本
7.4
8.8
10.5
8.0
6.4
8.2
5.7
英国
10.3
10.2
9.0
9.0
7.2
5.3
6.2
美国
45.0
39.8
35.0
32.5
25.5
22.9
26.0
全部国家
5996
6630
8214
10005
9412
3929
7520
金融部门收益
中国
0.7
0.7
1.1
2.1
2.6
4.5
5.6
法国
6.7
7.4
7.5
7.0
8.2
9.7
8.1
德国
8.3
7.3
6.0
5.8
5.6
6.5
5.3
日本
8.5
8.9
7.1
5.9
5.4
7.1
6.1
英国
10.1
9.6
10.8
12.6
11.8
6.2
10.9
美国
31.8
29.5
29.7
29.6
26.9
20.6
22.3
全部国家
3909
4432
5151
6133
7081
6447
6644

注:表格中数字为相应国家金融市场指标占全世界的比重情况,单位为%。全部国家行中的单元格对应着全世界金融部门的市值和收益率,单位为10亿美元。资料来源于约翰•罗斯,《中国金融领域优势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2011年第15期。
以上,这一点,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美国产业增长的动力由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后,国际资本的双向循环流动成为美国收益实现的现实载体。资本的双向流动,一方面弥补了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对美国国内充足的市场流动性提供了外在保证。因此,这种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是否可以维持,一直是美国货币当局担心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包含利率调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经济刺激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全球资本双向流动的趋势是否会发生改变,即美国是否会经历资本的外逃是金融危机后国际分工格局是否会出现重大调整的初始信号。
年,美国持有的国外资产规模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美国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下同。
[91]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国外持有的美国资产结构
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美国持有的国外资产结构
 
在金融危机后,虽然流入和流出美国的资本虽然在资本规模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在资本流动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资本的持续流动特征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国际资本的双循环流动特征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短期内相对稳定性。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根本矛盾以及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也不可得到根本的消除。资本主义的长期衰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长期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
 


* 本课题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与我国的应对方略研究”资助
课题参加人员:张宇、邱海平、刘凤义、朱安东、王生升、谢富胜、赵峰、赵勇、孙宗伟、沈尤佳、蔡万焕、冯志轩、马慎萧、等参加了课题的讨论和写作。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 成保良:《现代资本所有制形式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 张彤玉:《社会资本论:产业资本社会化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 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红旗文稿》2010年第6期。
[13] 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6] 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 杨承训:《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26]《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7-70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28]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30] 哈耶克:《不幸的观念》,东方出版社,1989年内部版,第39-40页,。
[31]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3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9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38] Paul Krugman. Robots and Robber Baron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9, 2012. http://www.nytimes.com/2012/12/10/opinion/krugman-robots-and-robber-barons.html?ref=paulkrugman
[40]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9。
[41]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441页。
[45] 《外媒:全球资本主义深陷五大危机》,新华网,2011年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8/c_121094515.htm
[47]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经济学家:资本主义体制深陷困境》,新华网,2012年1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03/c_122527194.htm
[48] 李其庆:《世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演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第2期。
[49] The rise of state capitalism, The Economist, Jan 21st 2012,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3160
[55]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1. table79. [EB/OL] http://www.gpoaccess.gov/eop/2011/xls/ERP-2011-table79.xls
[57]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1.
[58]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1.
[61]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3-02-15/bernanke-says-economy-far-from-recovering-full-strength.html
[62]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2/index.htm
[63]另外还有几个欧洲小国的外债水平都极高,冰岛、爱尔兰、卢森堡的外债分别是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7.9、10.2和35.0倍,这也与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有关。
[65] 根据美国商务部调查局的数据,2011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仍然保持在15%的高位,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
[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72]于青:《一个经济学家的反思》,《人民日报》2009年3月23日第六版.
[7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212/20121208488560.html
[75]参见人民网:《德媒: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至十年来最低》,2012年1月4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6791211.html
[78]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79] 高峰:《21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80]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2页。
[83] The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s Database, http://www.economywatch.com/economic-statistics/
[86] 哈维对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考察,参见David Harvey, The Limits to Capit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88]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页。
[89] 具体的测算方法参见雷达、赵勇,《产出损失和政策效应分化下的G20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90] 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