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不忘初心的”杨子荣“
“他化妆入匪巢,打虎上山,舌战小炉匠,生擒座山雕,是传奇式的孤胆英雄。”
这些年来,许多从不吃亏,在任何年代都能赶上潮流以至于得享高寿的老人,都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那些年只有“八个样板戏”,其实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说法,抑或反映了回忆录作者以“真话不全说”之名说假话的不良习惯。根据各方面的记载,在最初的风暴过后,新的故事片就开始拍摄了,此前的电影也陆续恢复上映,另外也开始引进外国电影了。
当然,这“八个样板戏”,演的比较多,这也是事实。当时的工厂、人民公社、学校等都有自己的宣传队,即业余演出队。那会儿的劳动者,不像今天动辄“过劳”,他们有大把的时间从事文化活动,包括学习哲学、研究历史,搞文艺演出等。这些业余演出队,一般都比较偏爱在田间地头、车间厂矿、街道广场和学校校园里演唱这八个戏的选段,所以会给一些人留下“只有八个戏”的片面印象。
在这八个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中,最令我神往的就是杨子荣。
杨子荣身披白色斗篷,驰骋在林海雪原中的情景,比令80后、90后着迷的“超人”帅多了。他化妆入匪巢,打虎上山,舌战小炉匠,生擒座山雕,是传奇式的孤胆英雄。我的卧室兼学习室墙上,一直贴着一张杨子荣手握驳壳枪的,英气逼人的海报,直到招飞入伍,离开家乡。
特别有缘的是,之后在东北的航校学习时,我们飞行大队全体学员曾专程为杨子荣烈士扫墓,这令我深感欣慰!
少年的我当时并不知道,扮演杨子荣的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老师。这也算是一种时代特征吧?那时不搞明星制,观众对剧中角色印象很深,但对扮演者是谁,反而不太关心。
当年的口号是演英雄,学英雄,这是合乎逻辑的。杨子荣、李玉和也好,杨伟才、李铁梅也罢,都可以做为人生楷模。不过这个口号放在今天就不太合适,《哪吒之魔童转世》票房那么高,但让孩子们怎么学呢?天天像痞子小衙内那样念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带纸”,也挺烦人的。
所以,当时我坚信,既然杨子荣是英雄,扮演杨子荣的演员一定也是英雄。
当然,这只是一个少年朦胧美好的想象,并不一定存在这样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直到今天看到童老的这样一条微博,才意识到,当年的想象没有错——
杨子荣是孤胆英雄,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也是孤胆英雄!或者用孔庆东教授的话说,童祥苓老师就是“文艺战线的杨子荣”。
这样说并非溢美。
在文艺圈里,敢于公开表露对毛主席的感情,这需要不小的勇气。
君不见,以当红影星吴京的名气之大,人气之高,在拍摄《攀登者》时,尚且不敢如实再现携带毛主席塑像登顶珠峰的这个于史有据的细节,何况早已边缘化的童老呢?更不必说,童老因为当年成功塑造杨子荣的形象,在今天的语境中,还被一些人视为“原罪”呢!
童老的这条微博,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的一种具体表现,但这条微博很快就“无法查看”,似乎也表明,坚持“不忘初心”是很困难的,会遇到重重阻力,一点都不容易。
由童老的这条微博,我们也可以约略窥见当下戏剧界的一个窘境——
晚近三十多年来,京剧现代化的进程基本上停滞了,以至于到今天为止,仍然拿不出足以和这“八个戏”相媲美的作品,只好腆颜复排这些一度蒙尘的经典。
然而,由于种种忌讳或阴暗心理,他们又不敢将这些经典完璧再现,于是就偷偷摸摸地做手脚,对这些经典进行阉割,令童老这样老艺术家痛心疾首,也令真正热爱京剧的观众鄙夷。
但这些人阉割掉的,正是经典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经典,也就徒具躯壳,不再是经典了。事实上,要摧毁一部经典,也没有对其进行阉割更好的办法了。
还存在没有被阉割过的经典吗?
救救经典!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9-10-15/5925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