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建议专家别乱建议……
有些专家教授是专家教授,有些专家教授是砖家叫兽。
在过去的2022年,“专家建议”好像已经变成新的时代特色。
有什么不懂的,只要键入搜索引擎,就能听听专家建议。
出于严谨,没有title的专家一般不易被选择。找专家,就得找名号响当当的,这跟选医院就找三甲一个道理。
然而一些颇有来头的人物,却提出越来越多让人匪夷所思、“不食人间烟火”的建议。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砖家和专家是有区别的,我们盘点了2022年的一些「建议名场面」。
娱乐圈有金酸莓奖、金扫帚奖来鞭策影视业,或许专家圈也该设立个“金糊嘴奖”。
有了口碑效应,还请专家们三思而后言,求求你们别再自砸招牌了!
2022年,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所谓的“专家建议”。
某许姓专家,北京某顶尖学府经管学院教授建议:
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来增加“灵活就业收入”。
某张姓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某集团董事长建议:
建议年轻人多进厂打工,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这样才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网友说:“让你儿子孙子进工厂你乐意不?年轻人不考虑收入,拿什么养家糊口?”
服务业为主营业务的某丁姓集团董事长、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议:
66岁至79岁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
某董姓经济学家、某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建议:
农民可以县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
不能因为你买不起就说房价高,只能说明你的收入偏低。
某陈姓经济学家建议:
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很正常,现在谁家没个50万现金呢?
上海某大学双聘教授赵某某建议:
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教授原话:我们可以将养老金、社保、保障房分级,然后与子女多少挂钩,子女多的标准高于子女少的,没有子女的可享受最低保障)
网友点评:
这是针对年轻人不生孩子的一系列不合理惩罚措施,但事实上,他的行为是对其他专家,尤其是“灵活就业”专家的一大挑衅。
毕竟灵活就业的低收入群体存在的一大前提条件是有两套房,这样才能租出去一套,但这位“不生则罚”专家竟然在这个鼓励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成为灵活就业群体的当下,公然提议不生育的年轻人不得购买保障性住房…啧啧啧,其言语中的不屑与挑衅令人不寒而栗。
国内TOP2高校教授,梁某某建议:
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教授原话:“如果你短期内找不到工作,那么就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或者自我培训,去提升技能水平,然后等待经济好转,或者去结婚生子也行”。)
还有专家建议建议: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央视网原文: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除此之外,专家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建议农村自己炸的菜籽油和猪油不能吃,因为没经过检验,必须到超市去买桶装油来吃。
建议农村取消猪圈鸡圈,猪圈鸡圈对环境有污染。
建议农村烧火做饭污染环境,应该禁止,要改烧天然气。
建议农民不要在农村建房,因为农村的房子一文不值,要进城买房。
建议油价应该上涨十倍,这样普通人就加不起油,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
建议普通人买房,可以利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养老金,六个钱包来助力。
但专家的建议也很快会反转。
这些专家的建议荒谬至极,打脸也是突如其来,正所谓“何不食肉糜?”,2022年疫情的转变和政策的变化,更是让一些专家的人设塌房。
为什么专家的建议最终都会变质?
2022年我们普通人听了太多专家的建议,疫情的建议尤其之多,充斥在网上的观点和论点反复横跳,对病毒不了解的人根本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面对超强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的侵袭,国内群众是恐慌的。
一边是专家的苦口婆心无需担忧,一边是被抢购脱销的蒙脱石散,强烈的反差折射出深层的信任危机和普遍焦虑。
有一些专家的言论一致,但是在早期的时候被说成了是“渲染焦虑”。
比如说:
疾控中心专家曾光曾遭致网友一片声讨,原因是他作为专家,在病毒毒力减弱,国外防疫政策调转的时候,依然在说病毒的威胁性。
曾光在采访中谈论的是“放开的条件”,他提到了疫苗和医疗储备。
潜台词是,他不建议在这些条件没做好的情况下开放。换种说法是,当时阶段应该尽快做好疫苗接种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但他的声音很快被质疑声淹没了。
曾光的观点是前后一致的,从没认为新冠病毒就是大号流感。
而今年年初,病毒学家吴尊友也发表了和曾光类似的看法,对“新冠等于大号流感”提出质疑,甚至是质疑了《柳叶刀》的文章。
今年1月19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在顶级医学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论文,预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将结束,3月将成为关键时间点。
吴尊友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直言这篇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准确,说默里是统计学家,是数学模型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并不十分了解生物学以及病毒,是把新冠视同流感提出这种假设的。
现在已经是12月底了,离默里预测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时间节点3月份已经过去了3个季度,大流行结束了吗?
不仅如此,致死率还在上升。
此外,在刚刚过去的12月中,身边不断有合并基础疾病的老人因感染所谓的"感冒"去世。当初那些信誓旦旦说新冠就是大号感冒的人,现在又在哪里?
再比如:
专家坚持老年人接种疫苗,并且用事实数据表明对奥密克戎对老年人有相当大的致死率。
但是大家听吗?
对于疫苗接种,很多人讳莫如深,甚至不希望家里老人接种,阴谋论频频出现,对于国产疫苗的质量问题持怀疑态度。
疫苗效果究竟如何?
我们可以看看香港的数据做一下对比,为什么大陆出现大面积感染后会发生老年人病死激增的情况?这和疫苗接种普及率有很大关系。
根据香港最新公布的第五波疫情确诊和死亡的真实数据(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1月30日00:00),不同年龄组别和疫苗接种情况下的实际感染情况和死亡情况如下:
疫苗接种情况 - 按年龄组别和疫苗类别占总人口比例
实际感染率 - 按年龄组别和疫苗接种情况
实际死亡率 - 按年龄组别和疫苗接种情况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尽快打3针,最好打4针,打科兴还是复必泰效果都不错,选自己能接受的尽快打;
如果看死亡率,40岁以上人群不打疫苗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季节性流感(约0.1%),60-70岁要接种3针、70-79岁以上要接种4针,才能够降低到较低的死亡率;
如果看感染率,只打2针,无论是科兴还是复必泰,都和没打差不多,略好有限;
只打1针,无论是科兴还是复必泰,基本等于没打,大概率会在这一波被感染。
对于80岁以上老人,数字上看,4针疫苗无论是科兴还是复必泰,效果都可以接受(感染率7.9% vs 7.1%),复必泰效果好于只打科兴,但混针效果比只打科兴差;
3针效果也都可以接受(感染率约10%),复必泰效果和科兴相当;
2针效果都很差(感染率上升到50%以上),科兴好于复必泰6.3个百分点,但混针效果异常好(17.3%有可能和总样本数量只有300有关);
只打1针无论科兴还是复必泰,已经没有统计意义。
最后再来说一下医疗挤兑。
在放开之前,很多媒体开始论证并不会出现官方所说的“医疗资源挤兑”,认为是夸大其词,事实却很打脸。
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甚至有的医院将外科也改成了呼吸科,医生人手一本内科学,这不是医疗挤兑是什么?
人民需要可靠可信的答案,让造数据骗老百姓的网红专家下台,让实事求是的专家上去。
光呼吁老百姓团结所谓的专家有什么用?你得让能让老百姓相信的人上去,说人话,做人事。
2023年,真心建议专家轻点建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aq/2023-01-06/7953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