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国企》杂志国庆特刊:共和国,你好!

  江河安澜:千百年的水患至新中国画了休止符

  本刊记者 徐黎

  人类的历史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与水密不可分。

  从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到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再到隋唐时横跨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历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安邦大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水利工程润泽山川……

  锁住黄淮海

  淮河流域的江苏省宿迁市西北,有座安澜龙王庙。解放前人们到这里,祈求龙王降以风调雨顺,江河安澜。那时的中国,水利不修江河紊乱。百姓饱受水患灾害,寄望于图腾。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次年,淮河流域的一场大洪水淹没土地4700多万亩,死亡上千人。毛泽东两个月内四次批示治理淮河。

  当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治淮兼筹的指挥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大幕首先在淮河两岸拉开。

  在淮河润河集段,建设者们修筑了一座可分泄洪水的水闸,这是我国第一座在大江河干道上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

  在人们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中,整个润河集水利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于1951年竣工。但是,新建成的润河集水利工程却在三年后的淮河洪水中被彻底冲毁。

  新中国治理江河的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接连批示治理三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从那时起,各大江河的流域防洪规划、水文基础资料整编、防汛抗洪科学研究等工作全面展开,蓄泄兼筹的江河治理方针逐步形成,开展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相继开工兴建了官厅水利枢纽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导淮工程等,初步控制住了常遇的洪灾。

  黄河范本

  邙山的桃花裕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从桃花裕往西黄河裹夹在群山间,向东则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这是黄河泥沙所造就的一个广袤的冲积平原。近2000年间,黄河决口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因此,人们常说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两岸人民饱受其害。

  1955年,《治理黄河的水利规划》在全国一大会议上高票通过。三门峡于1957年4月开工兴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程项目,这也是解放后中国人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工程完工开始蓄水发电,然而新建的工程运行不久,人们便发现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区上游,渭河平原受到严重影响,古城西安岌岌可危。通过两次改造,将三门峡工程从原来的高坝大库,变成了蓄清排浊的低水头径流的发电的水坝。

  如今黄河之水在大坝前静流而下。作为一个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年发电量10.5亿度,为冀豫晋三省提供电力,同时为豫晋两省防洪,兼为豫地供水。

  黄河上游的刘家峡、龙羊峡、八盘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上游水利开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要实现对黄河下游的开发,就必须在黄河下游地区修建一座大型的水坝。

  几经选址,1994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到2001年完工,它是黄河流域开发规模最大、最复杂、控制流域最广的水利枢纽工程。

  每年汛期,小浪底开闸调水调沙,成为黄河上最绚丽壮美的风景,也为综合治理黄河泥沙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范本。

  截断巫山云雨

  武汉长江边,有一座大禹塑像目送着大江东区,毛泽东曾经面对这大江东流汲水,并写下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三峡大坝的设想。

  新中国建立后,三峡大坝的建立工作一直是国家日程上的关键要项。由于当时世情不稳,综合国力不够、造坝技术的限制等等因素,30年后在长江上建起的第一座坝是在三斗坪下游38公里处的葛洲坝。

  1992年4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为建设三峡、开发长江,1993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2009年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营。

  随着大坝浇筑到顶,1993年,百万库区移民为了三峡建设,不得不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离别故土。城镇乡村淹没在滔滔江水之下,沿岸山坡上座座崭新城拔地而起。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5年后,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这座大坝最大坝高181米,坝顶总长2309米,体积为1600万立方,总库容达393万立方米,可使下游荆江河段的抗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同时,三峡年发电量达900亿度,是世界上库容最大、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三峡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船闸,使长江年运量提高4倍。

  三峡工程是一项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伟大工程。它改变了川江的面貌,高峡平湖从此成为现实。

  水惠和水利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时,询问水利专家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当时,他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

  丹江口水利工程在1958年正式开工。它是后来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起点。

  几乎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 “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

  丹江口水利工程是中国人自己承担勘探、设计和施工的第一个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周恩来誉为“五力俱全”。它的建设,使中国水利人终于丢掉了“洋拐棍”。

  现在丹江口大坝依然在不停地补建增高。完工后,它身后的丹江口水库将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一支碧水从此径流京城。

  2002年12月27日,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又一个重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南水北调正式开工。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整个工程规划2050年全部完成,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使千载奔流的长江水,跨过淮河、穿越黄河、涌入海河流域,滋润华北干渴的土地,沟通京津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大江河千里携手,长江、黄河儿女将同饮一江水。

  水利建设是科学防控洪水和调度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象征。在辉煌的水利事业背后,一些水利企业也随着行业的大发展,步入现代化的企业的队伍。

  2002年12月,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经过几次合并与拆分,正式改组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2007年,前身是1970年成立“330”工程指挥部的葛洲坝集团成功实现主业资产整体上市。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完成,2011年9月,它成为新组建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核心成员单位。

  如今,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14万公里,一些重点堤防建设和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这些水利建设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太阳一出闪金光:中国的黄金产业,是用人和调动天时地利,是不踩刹车的储备

  特约撰稿 满建军 本刊记者 赵春凌

  上世纪80年代初,小兴安岭腹地团结沟。一支神秘部队悄然进驻。

  1983年,家属们陆续来到这个荒僻之地。因离城镇太远,30多个随军子弟终日无事可做。职工大队队长程延宽提议,让子弟们跟着官兵上山去。22岁的姚金凤是部队职工姚鲜的女儿,正是其中一个。

  这年夏天的某个黄昏平淡如常。被指派守溜槽的姚金凤傍晚收工前,发现溜槽内有块沾满泥沙的石头。细心的女孩拿至水里冲洗。这一洗不要紧,石头熠熠生辉—这是极难见到的“狗头金”,重2155.8克,形成耗时2亿年。

  当时,全世界1公斤以上的“狗头金”不超过10块。

  目前存放在国家军事博物馆里的这块金子,成了这支队伍引以为傲的镇队之宝。姚金凤这个略带乡土气息的名字,留在了历史的一页。

  这支神秘的部队,隶属于后来的武警黄金部队—这是全球唯一的“寻宝”部队,任务就是为国家找金子。目前中国25个省区的戈壁滩、沙漠、林区、山区等艰苦之地,有12个黄金支队战士在寻找国家宝藏。

  为什么中国要动用部队来找金子?

  被遗忘的行业

  1975年初,两辆红旗轿车疾速驶入北京医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王震匆匆下车,直赴病房,探望身患重病的周总理。

  简短的寒暄后,周总理拿起病床一旁的黄金勘探报告,忧心忡忡:“国家没有硬货币,说话不硬气呀!”说罢,他将目光转向了王震:“你要把金子抓一抓,搞建设不能没有黄金!”

  周总理的焦虑,缘于新中国成立后黄金行业长达16年的低水平徘徊。

  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席卷了国库中的黄金储备,仅遗下区区6000两黄金。新中国在战争废墟中破茧而出,面对飞涨的物价,第一要务是抑制严重的通胀。

  稳定物价的关键是发行新货币。第一套人民币早在1948年12月1日即已发行。但百姓饱受旧中国通胀之苦,人民币遭遇信任危机,金银炒卖风潮盛行。黄金俨然成了纸币的对立物。对黄金进行管制成了不二选择。

  此时的外贸,以与苏联进行易货为主。黄金的双重属性被隐形化。加之新中国财力有限,急需发展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工业,不少黄金职工被调赴其他行业。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黄金无用论盛行,整个行业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1950年至1957年,国家对黄金工业的投资每年仅100多万元,几乎是在“吃老本”。1949年我国黄金年产量尚有4.073吨,1962年仅有3.653吨。与其他工业突飞猛进相比,黄金生产反而下降一成多。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日趋恶化,外汇缺乏一时无计。国家开始将黄金工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

  在周总理的倡导下,1964年,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成立。“文革”爆发后,这个“复辟资本主义的产物”于1969年被撤销。整个黄金行业管理体系被摧垮。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金价持续上涨,一两黄金可以购买一吨钢材。黄金硬通货的功能显现出来,其政治和经济地位陡然上升。

  事实上,标准的黄金,一直就是全球总货币,不需要任何政府的背书就可以自然流通。但当时的中国领导层用10多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这一点。开采黄金成了头等大事。

  于是,就有了周恩来病床前的谆谆嘱托。

  战争年代曾搞过黄金生产的王震临危受命,实施了一整套扶植政策,原本萧条的黄金生产迅速恢复。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邓小平又把振兴黄金工业的重任交给了王震。然而,西方人眼中“贫金”的中国,金子到底在哪里?

  “让部队去找金子!”王震向中央大胆建言,“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还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这个提议,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一支绝无仅有的寻宝部队。

  197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诞生。1985年进入武警部队序列,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

  变轨与飞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多数行业开始取消指令性计划,各工业部门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但黄金生产指令计划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滞后长达10年。堪称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此时的企业历经多年市场化改革,已是有独立经济利益要求的商品生产者。黄金统购统配管理体制不断遭到冲击。最大的一次是1993年的黄金私卖潮。

  是年,国务院63号函下发,确认了黄金市场化改革方向。过去由国家定价的方式,改为随着国际市场金价浮动,按低于国际金价10%的价格收购矿产黄金。

  此令一出,黄金私卖潮迅即退却。

  其时,国内资本市场刚刚萌芽,黄金工业市场运营模式仍属混沌蒙昧时期。长期被严格管制的中国黄金工业,在尚未适应改革前行的节奏时,“推船下海”,步入市场经济时代。

  坚冰破,壁垒开。这一变革的划时代意义善莫大焉,理所当然地列入共和国黄金史册。

  十年后,黄金发展政策再度转型变轨。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如今是全球黄金现货交易规模最大的黄金交易所。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业务、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业务共同发展的黄金市场格局,与黄金产业协同发展。

  此后,黄金矿业企业的思想观念、商业模式、发展战略,历经多年适应、调整后,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7年,中国取代连续百年雄居世界第一的南非,从一个被抛在后面的追随者,成为新的黄金生产领军者。

  时下,金融危机阴霾尚在。中国手握万余亿美元外汇和千余吨黄金储备,独傲全球。这份稳健从容,自是中国黄金行业迅猛发展的最好诠释。

  黄金工业版图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 浪淘沙 》,道出黄金自古便是尊贵和财富的象征,也佐证了中国采金史的源远流长。

  哥伦布的一段轶闻,就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有关。哥伦布生于意大利,这里是中世纪西欧第一枚金币的铸造地。他最早读的游记书是《马可·波罗游记》。后来航行去寻找书中“遍地黄金的中国”,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

  中国幅员辽阔,黄金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总体较为分散。因产量少,曾被认定为“贫金”。但鲁豫黑闽等地,很早就是黄金主要产区。冀辽吉闽川陕等地也分布着诸多重点产金带。

  鲁地自古多金,先秦时期泰山即已产金,现为中国产金第一省。所辖招远,因古语“招怀携远”得名,因盛产黄金闻名。河南灵宝,素有“中国金城” 之誉,小秦岭地区亦是著名黄金产地。黑龙江则是“三千里江山,金镶边”,砂金久负盛名。

  挟地利之便,一些大型黄金企业生于斯,兴于斯,逐渐闻名海内外。

  上世纪70年代,王震主抓黄金生产,两次到山东调研。山东各地掀起黄金生产热潮。或受此鼓舞,如今两家位列五甲的著名黄金企业,均建于彼时。

  1974年,招远县成立黄金矿山局。这是山东招远黄金集团的前身。1975 年,山东省黄金公司也紧锣密鼓地宣布成立。

  1979年,中国黄金总公司成立,其后,与冶金部黄金管理局、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这是如今黄金行业唯一的央企—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前身。

  福建并非传统的产金大省。紫金山铜金矿的发现,令其一跃成为黄金基地。1986年,地处闽西革命老区上杭县的国有独资企业上杭县矿产公司成立。此为紫金矿业集团的前身。

  上世纪90年代后,黄金计划体制被打破。各地大量矿山小厂兴起。国土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整个黄金行业格局小、散、乱,“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黄金行业适时推进规模经营, 提出了组建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战略,由此驶出了一艘艘企业“航母”。

  1993年8月,上杭县矿产公司改组为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一年后更名为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有“有色金属的李四光”之誉的陈景河,当年接手公司时,企业仅靠买卖零星矿产品度日,年利润不到5万元。如今,一个原本专家认为没有开发价值的紫金山金矿,成为“中国第一大金矿”。

  1994年6月,山东省体改委在其所属的八家骨干企业基础上,成立了如今的山东招远黄金集团。

  1996年7月,原山东省黄金工业总公司和山东省属玲珑金矿、新城金矿、焦家金矿、三山岛金矿、沂南金矿改制成立为国有独资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即以此为核心组建起来。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我国黄金工业企业挺进资本市场。“黄金板块”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纵横捭阖。

  2003年1月,中国黄金总公司更名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同年,其龙头企业中金黄金率先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股”。

  此后,山东黄金、紫金矿业、招金矿业、灵宝黄金、恒邦冶炼等大型黄金生产企业相继入市,恭逢其盛,蔚为大观。

  如今,中国黄金、紫金矿业、山东黄金、山东招金、灵宝黄金五家企业的产金量占全国的40%以上,效益占70%以上,保有的金矿储量占全国黄金矿山的50%以上。大型黄金企业主导我国黄金工业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随着黄金行业资源、资本和科技进步引发的大整合,再过几年,中国的黄金工业版图,也许另有一番变化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j/2013-10-13/2321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0-13 关键字:国有企业  共和国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