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156项工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156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56个重点工程中安排在东北地区的就有58,占全国重点项目的37%,而其中在辽宁建设的就有24,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156项工程在辽宁的建设简况

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在实践中反复多次论证,根据实际需要,最后实施的为150项。其中在辽宁建设24项具体地址名称为:煤炭:阜新平安立井、阜新新邱一号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矿、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龙凤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胜利矿、抚顺东露天矿;石油:抚顺第二制油厂;电力:阜新热电站、抚顺电站、大连热电站;钢铁: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抚顺铝厂、抚顺镁厂、杨家杖子钼矿;机械: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沈阳第二机床厂;军工: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这些工程主要是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急需的、而过去非常薄弱或根本空白的能源、冶金、机械等基础工业,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是工业建设的核心,对于辽宁乃至中国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156项工程为辽宁建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的现代基础工业

“156项工程在辽宁建设项目中煤炭工业8项、石油1项、电力3项、钢铁2项、有色金属3项、机械4项、军工3项。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这是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援建项目抚顺、阜新矿井的露天总设计生产能力以及选煤建设规模和洗精煤产量等生产能力大为提高。电力工业中的阜新热电站、抚顺电站、大连热电站提高发电能力。石油工业中抚顺炼油厂,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是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的基础。这样不仅大大加强了东北的能源基地,而且为缺乏能源的其他地区能源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钢铁工业是现代工业的脊梁。建设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成为重中之重”,鞍钢大规模的改扩建投资达17.59亿元。1955年鞍钢生产的钢材就已经满足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的需要。同时为增加优质钢材的生产能力,改建了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是发展国民经济、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材料和战略物资。抚顺铝厂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铝电解厂、第一个镁生产车间和第一个纯矽生产车间,每年可为国家生产铝锭35000,3000,纯矽2000,成为中国铝、镁、硅(纯矽)的生产基地。这使中国有了一个从原料采掘到加工的完整的铝加工工业,为中国新兴的航空工业的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航空工业是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的重点部门之一。在苏联援建的航空工业项目中,按照生产、新机试制的进度要求,按建设的可能条件梯次展开。1955年沈阳的歼击机厂和发动机厂建设进入高潮,迅速形成歼击机试制能力。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前身是“156项工程中歼击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国家投资1.9亿元,完成了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历史使命,揭开了中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历史新篇章,为自行设计制造歼击机奠定基础。航空工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船舶工业主要围绕苏联转让仿制军用舰艇。19541012日《中国政府请苏联政府增加设计和帮助建设某些企业的备忘录》关于造船工业———为使中国海军能于1967年完成拥有30万吨左右舰艇的建设计划,中国造船工业需要建设下列7个企业:渤海造船厂,年生产能力:舰队驱逐舰8,潜水艇12……”辽宁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设的唯一的军工船舶生产基地。19563,按苏联提供的生产组织设计,编制造船厂各车间的主要技术指标,组织有船体加工、装配焊接、锅炉装配等13个车间,逐步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船舶制造厂。

三、“156项工程为辽宁提高了生产技术、培养了技术人才

在钢铁工业生产方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有的突破了设计能力,有的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如鞍钢在炼铁生产技术方面使用自熔性烧结矿,采用高压炉顶、高风温和蒸汽鼓风等先进技术。初轧经过改进工艺,实行快速轧钢,使每小时处理钢锭量翻了一番还多,已达到当时苏联一些钢铁厂的生产水平。机械工业能独立制造大型精密磨床、重型矿山设备、蒸汽机车等,辽宁机械工业项目为中国机械设备自给率由建国前的20%左右上升到60%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辽宁援建项目培养锻炼了技术人才。在煤炭工业方面,据《抚顺矿区史略》等文献记载,1952年底,在苏联专家设计小组的帮助下,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首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资料收集工作,反复研究了日伪留下的资料,并对整个矿区进行实地勘察,完全推翻了日本人认为抚顺煤田不可能再查出新储量的错误结论。

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苏联专家通过讲授技术课、现场指导工作、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向中国干部、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在苏联援建的项目中,许多厂长、总工程师以及技术骨干都在苏联接受过专业培训。

由此可见,在辽宁援建的24项工程中,许多项目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程,成了影响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龙头,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命脉和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基石,为辽宁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工业化急需的现代基础工业,为辽宁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辽宁的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9.

文献来源:《兰台世界》2009年第21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j/2022-10-04/7787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10-04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