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军事

打印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指南,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建设强大国防的理论基础,是认识军事问题的思维工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正确理解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揭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律,引领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根植于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沃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与军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一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革命战争,如何进行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认识战争、指导战争、赢得战争最宝贵的战略遗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正确理解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揭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律,引领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前进,意义重大。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指南

  毛泽东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科学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阐明了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一切的革命真谛。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中国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探索建设人民军队的理论、方针和原则,强调必须创建一支在无产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强调在建军实践中抓住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关键性问题,开拓性地解决了创立和建设人民军队的实践问题,创造了一整套崭新的建军理论和原则,开创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新纪元。从此,人民军队的行动与党的政治任务相统一,与党的组织路线相统一,与党的思想路线相统一,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统一。毛泽东建军思想是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

  (一)建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夯实建军之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中国任何其他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这支军队从诞生起就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为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建立和健全了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度,巩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各项制度,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这支军队经受住了残酷战争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复杂的党内斗争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军官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党的旗帜就是军队的旗帜,党的意志就是军队的意志。党的绝对领导是军队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用其价值观来腐蚀人民军队的“魂”,动摇人民军队的“根”。对此,应保持清醒头脑,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确保军队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实现建军目的

  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的最高行动准则。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人民军队确立的唯一宗旨。建军伊始,他就强调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强调它是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军队。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实践宗旨的历史。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获得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军队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人民军队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民军队仍然来自人民,仍然要依靠人民,仍然是为了人民。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民军队都要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唯一宗旨;无论利益格局出现什么样的变动,人民军队都要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无论遂行什么样的任务,人民军队都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要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固树立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的观念,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三)培养锻造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确立治军抓手

  作风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外在表现。建军之初,针对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现状,针对旧式军队根深蒂固的影响,毛泽东从作风入手,着力纠正人民军队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大力培养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他强调部队要执行严格的纪律,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注重部队战斗精神的养成,强调要有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这些优良作风的养成,培养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内在品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保证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健康成长。人民军队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当下,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蔓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抬头,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永葆人民军队政治本色,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2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等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国情军情,创造了人民战争理论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指导规律,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取得了辉煌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战争指导思想是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军事服从政治,依靠人民战争整体威力和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不仅是赢得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伟大胜利的奥秘之所在,也是指导未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作战力量、作战空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的继续,人民群众仍然是力量的源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仍然是制胜之道。

  (一)政略统筹战略,是毛泽东研究战争的基本方略

  毛泽东从战争的本质出发,准确把握政治与战争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科学论断,从政治的高度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统筹战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独特的视角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他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兼顾抗日战争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两个层面,是政略与战略相统一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站在政略的高度统筹战略,先后指导人民军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炮击金门、对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反击作战等政治军事仗,充分展示了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政治和军事手段的娴熟运用。军事战略的重心随着国际环境和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拓展。恰当有效地运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影响力,要求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导必须跟上国家利益拓展的步伐,最大限度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既要把主要关注点放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上,又要高度重视国家利益拓展带来的多元、多维、多域的安全需求,同时,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二)实行人民战争,是人民军队赢得战争的根基所在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阐释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并实践了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使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组织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问题,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进程,是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革命战争的创举,正确反映了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是人民军队打赢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21世纪,人民群众依旧是战争的主体,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人民战争具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民战争拥有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使人民战争拥有了潜力雄厚的巨大优势。党的正确指导、人民战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是进行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需积极创造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新优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在遏制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整体威力。

  (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是中国革命战争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他创造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一整套趋利避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以劣势装备的革命军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指导规律,解决了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及其方法问题。毛泽东强调:对敌态度上,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战;在作战形式上,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在战役战斗方针上,基本的是歼灭战;在作战方法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纵观毛泽东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其精髓在于根据变化的情况实行最有效的作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精彩华章。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新在技术上,新在作战方式上,新在结构组成上,新在力量运用上。但是,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根本目的没有变,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作战指导原则没有变。如何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最有力地消灭敌人,如何使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实现最佳结合,仍然是毛泽东作战指导思想中最基本的问题。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建设强大国防的理论基础

  军队是国家安全之本。毛泽东强调: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中国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毛泽东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国际战略环境、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国家战略的长远需求出发,系统提出了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确定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作出了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发展国防科技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毛泽东的这些战略思想与举措,有力地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企图扼杀新中国的图谋与举动,为新中国赢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内外部建设环境,并通过自力更生发展“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科技工程,为中国在21世纪乃至更远的未来确立了有影响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强大的国防基础,并以此深刻推动了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磅礴运动。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明确国防建设基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也是毛泽东一生身体力行的。解放战争中,他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单靠输入来加强,这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防的问题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自己制造。过去,中国反对了全部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今天,中国还要反对言必称外军、行必效西方的盲目崇拜。经过新中国60余年的发展积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今天已经拥有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强力基础与条件。制度优势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道路优势及小康社会为国防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要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从而提高中国国防建设的起点,缩短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探索国防建设发展路径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是毛泽东一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他主张,适当降低军费,加大国家经济建设投入,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国防投入。毛泽东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探索,开辟了一条在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保证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行进到新的历史方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富国和强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没有富国,军难以强;没有强军,国失屏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国防的强大,就不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梦。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键是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要把国防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良性互动。

  (三)大力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抓住国防建设关键枢纽

  国防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用世界眼光和战略家的胆识,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就立足于大国国防和强国国防,果断提出了国防建设的大思路。下决心发展中国的国防尖端技术,逐步建立起了独立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毛泽东提出中国要有原子弹,并集全国之力量,倾全民之智慧,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毛泽东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建设的思想和相关重大决策,促成了中国国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质的飞跃,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形势下,人民军队机械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新一代战机、战舰、战车、导弹逐步列装,“北斗”系统升空组网,神舟十号遨游太空,“辽宁”号航空母舰入列出海等,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弹一星”时期奠定的技术基础,离不开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正确方针,归根结底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考。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认识军事问题的思维工具

  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于中国革命战争之中,以敏锐的思维、独到的视角、过人的胆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军事辩证法,并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运用于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毛泽东以军事辩证法之钥,开启了战争思维之门,拨开了战争的迷雾,揭示了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提供了解决军事问题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意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髓。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人民军队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时的思维工具。

  (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是局部的较量,更是全局的较量。关于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强调:战争指导者必须有战略头脑,必须关照全局,掌握关节。“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胸有全局,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处置裕如,恰如其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局部牺牲赢得了战略全局的转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准确把握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

  (二)正确辨析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准确把握战争中的矛盾,指出:战争中的各种矛盾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但它不是凝固僵死的,是运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战争的发展,决定着战争的结局。战争指导者通过主观的努力,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能动地夺取胜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娴熟地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分析和处理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持久战与速决战,游击战与正规战,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等军事领域的一系列特有矛盾关系,使它们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在解放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领导人民军队实现了敌劣我优、敌弱我强的质的转化,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对战争中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把握,是正确认识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三)正确对待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战争的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正确地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揭示战争的特殊规律。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将矛盾的特殊性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教条主义者采用机械的思维方法,看不到俄国革命战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区别,要求中国革命照搬俄国胜利的经验。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和学习俄国革命战争中带有普遍性的成功经验,但必须反对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中国革命战争应该着眼自身的特点,才是正确的方法。毛泽东对特殊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由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所决定,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中不断通过军事实践检验并获得当代形态来实现的。坚持学习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固本筑基、凝心聚力,牢牢巩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正本溯源、启智创新,科学回答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强军胜战、尚武崇谋,全面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的迫切需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s/2014-01-13/2453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1-13 关键字:毛泽东军事思想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