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联亡党亡国的启示
苏共败亡是20世纪90年代震惊世界的重大事变。时过境迁,人们在扼腕叹息之际,仍在不断思考:一个拥有1900多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苏共是怎样突然消亡的?苏共败亡有着复杂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但追根溯源,苏共衰亡,败在自身,尤其在苏共执政后期,党风不正,导致党越来越脱离群众、与人民离心离德,党的领导集体也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纠正,对此麻木不仁。这是苏共亡党丧权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一规律在苏共败亡问题上得到充分体现。
官僚主义盛行 干群关系冷漠
十月革命后,刚刚掌握政权的俄共党内就开始滋生官僚主义习气。列宁对此十分警惕,告诫全党,如果有什么东西能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共产党人成了官僚主义者,提出要对“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拖拉、疲沓、官僚主义”做斗争,把那些“混进党内”、“摆委员架子”、“官僚化的人”清除出党,要“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列宁号召各级机关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对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呼声。他身体力行,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接待群众来访。据记载,1922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间,列宁接待群众125次,平均每天接待2-3人,他的办公室也被美国记者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
二战后,苏共放松了自身建设,官僚主义逐渐蔓延并盛行开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机构臃肿现象日益严重,政府部门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普遍。1971年至1975年间,机关工作人员增加了近22%。机构多、人员多、文件多,文牍主义蔓延,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推诿扯皮之风日盛。据俄社会学研究所的材料,当时苏联党政机构决议能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同时,特权思想不断滋生蔓延,党员队伍中的见风使舵者、追求名利者、牟取私利者明显增多,与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格格不入,只有官僚意识,没有公仆精神。
官僚主义的盛行,导致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对政治逐渐产生冷漠态度,也对苏共失去信心。在苏联剧变之前,苏联国内作了一次调查,认为苏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对这样一个不能代表人民的党,岂能要求人民在关键时刻拥护“他们”?把“他们”的事看成自己的事?
形式主义泛滥 严重背离民意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导致了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了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在苏共执政后期主要表现为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中的“假大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有报纸8000多种、发行1.73亿份;杂志5000多种,发行两亿多份;各类电台每天广播的总时间超过1300多个小时。但是,党的号召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可操作性,完全回避了现实中的尖锐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舆论宣传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内容空洞无物。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曾写到:“有关幸福生活和劳动的歌曲与电影很少触及工人和农民的感情,因而,人们也不会奋起保卫他们已经不再相信的思想和价值了。”
在实际工作中,苏共领导人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表面上的思想一致,不能深入实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变化,对社会心理动态、意识形态动向缺乏调查研究,摸不清民意、抓不住民心,很难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形式主义的视察和检查过多过滥,破坏了正常的劳动秩序,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引起基层单位的反感。形式主义的泛滥,对社会情绪及人们对党和国家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享乐主义蔓延 民众离心离德
官僚主义盛行催生了苏共党内贪图安逸、追逐名利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苏共党内的精英阶层逐步从人民公仆蜕化为既得利益集团。勃列日涅夫本人喜欢豪华轿车、锦衣美食、打猎,仅在莫斯科郊外就有8座别墅。由此,上行下效,大多数党内精英追求的不是社会主义理想,而是如何拿到高薪、配有汽车和助手,住进豪华别墅。博尔金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描绘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医疗、住房、交通、食品、津贴、休假等方面享有的特权。在许多特供店、内部服装店,苏共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可以不受数额限制买到所有的进口商品。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市面上空空如也的货架和等候购物的长队。据全苏市场行情需求科学调查研究所的统计,1989年末,在989种大众消费品中,只有11%的商品能够勉强供应。在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缓慢而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党内官员享有的福利和特权自然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党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营造安逸奢侈的生活环境,这无疑加剧了党群关系的裂痕,不满情绪潜伏于人心。对社会上依靠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等不择手段发财致富、享乐成风等现象,苏共也没有做出正确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这使得社会主义理想、集体主义价值失去了感召力和吸引力。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侵蚀着社会,拆除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根基,对社会风气形成了致命伤。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从主流价值观中消退,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火红的三十年代”相比,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热情消失了,许多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开始出现退党风潮。仅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的两年间,就有290万党员退党。
在2005年进行的“俄罗斯人20年后看改革”民调中,有57%的民众认为,80年代末的苏共已根本无法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力量。如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言:党,尤其是党的上层养尊处优,昏昏欲睡,丧失了危机感。正是苏共上层在道德、思想和政治上的退化导致了社会瓦解。
20多年来,对于苏共败亡的反思,在社会主义中国从未停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住了经得起,我们的事业就能涉险过关,实现长治久安。防不住经不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那么苏共败亡殷鉴不远。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当下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进行对照检查和整改,这是我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史为鉴,历史悲剧才能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
(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4-02-17/2483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