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我们无权不殇思

  丁一平: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在此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意义何在?

  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努力奋斗,在此历史关键时刻,我们重新反思甲午海战的屈辱历史具有特殊意义。这既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担当,更是实现“富国强军”和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海权意识的现实需要。

  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

  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略与反侵略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其后的百多年间,英、美、日、法、俄、德、意、奥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9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84次。在历次海上反侵略战争中,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规模最大、最为激烈、最为悲壮。

  甲午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舰和兵力,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殊死较量。特别是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主力战舰全部参战,激战持续时间近5个小时,北洋舰队在损失5艘战舰的情况下,死战不退,击伤日舰7艘,重创了包括日旗舰“松岛”号在内的4艘战舰,迫使日舰队先行撤离战场,削弱了日舰队实力,迟滞了日舰队行动,使日军进攻中国的作战计划一再做出调整。

  甲午海战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在火力、机动力、毁伤力都不及日舰队的情况下,不畏强敌,血战到底。邓世昌发出“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誓言,是北洋舰队官兵群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甲午战败之后,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者却把失败的罪责推到了北洋舰队头上,北洋舰队的将领成了战败的“替罪羊”。丁汝昌死后,清廷下令褫职籍,没收家产,将其棺柩加3道铜箍捆锁,涂黑漆,以示戴罪,并不准其下葬,以至17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时至今日,对北洋海军和北洋舰队的优秀将领仍有一些不实的指责,对此我们应当纠正,应当还他们以历史的公正。爱国主义应是中华民族永远弘扬的民族精神,崇尚和讴歌爱国主义应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甲午海战是对晚清以洋务运动为主要标志的改革的实际检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深切感受到来自海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威胁,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陆海大变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谋划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起“军事自强”的洋务运动,特别是两次海防大讨论,增强了清政府大治水师、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感。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中国破天荒地拥有了一支在亚洲堪称一流的近代化海军舰队。这支舰队在人才培养、装备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教育训练、战术技术等方面全面依靠和学习借鉴西方,建军治军有许多新的特点和宝贵经验。这支舰队成军后,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威慑遏制外敌入侵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一度迟滞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将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大大向后推迟。

  但是,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这种失败改革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同时,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旧军队的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改革,日本为拓展其海外利益,举国节衣缩食建设海军。而实际上北洋舰队成军之时,也是停止造舰、停止发展之时,日本利用这一宝贵时间以每年增建2艘主力战舰的速度赶了上来,到甲午海战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全面落后于日本的联合舰队。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洋舰队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也是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重要标志。

  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部分,日本在发动战争时,对能否战胜北洋舰队并无把握,因此,日本以是否战胜北洋舰队为基点制定了三套方案,包括战败以后固守本土的方案。为了战胜北洋舰队,日本进行了长期的精心准备,并确立了首先寻求海上决战,打败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的战略。黄海海战后,日本陆海并进、协同作战,辽东战役和山东战役都是以歼灭北洋舰队为主要作战目标实施的。因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对整个战争失败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从整个战局看,北洋舰队的覆灭基本上就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束。甲午战败的后果是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被迫开放多个通商口岸等。不仅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沦丧,而且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中国深深地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昏庸腐败是战败根本原因

  甲午海战失败有其必然性和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晚清统治者腐朽奢靡、苟且偷安、派争党伐。面对国家的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军备空虚、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他们依旧冥顽不化,不思改革进取。应当说,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是导致甲午失败的根本原因。

  面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举国图强及侵略扩张图谋,晚清政府虽然认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但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准确判断。辅助决策的军机处既不懂军事又无权典兵,或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或盲目主战却不知如何胜战,战略决策迟疑不决、心存侥幸,战争准备被动应付,既无争取主动的作战指导,更无一战到底的决心意志。

  在“专守防御”、“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强调北洋舰队要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处处限制北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丰岛海战前丁汝昌提出大队前往护航,遭李鸿章拒绝,结果仅以“济远”、“广乙”舰护航两艘运兵船,在日舰队第一游击队3艘主力战舰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下,“操江”船被俘、“高升”船被击沉。而“广乙”搁浅,仅“济远”一舰逃脱,损失极为惨重。黄海海战前中日已经宣战,日舰队的任务十分明确,是要与北洋舰队决战,而北洋舰队的任务却只是给输送清军的船只护航,结果北洋舰队在作战准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明显不及日本联合舰队,遭受5艘战舰损毁,官兵伤亡800余人的重大损失。威海卫保卫战则更是被动,清廷内外意见纷纷,在“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的犹豫中,失去了所有的机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应当说,消极保守的战略决策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关键原因。

  从战役筹划和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协同配合,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未遇任何抵抗,长驱直入使北洋舰队丢掉了重要基地旅顺;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后,只遭遇轻微抵抗,此后很快拿下威海港南岸炮台。北岸炮台和威海卫城的清军则弃守逃跑,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从总体上看,清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但在整个战争中,这4支舰队之间没有任何策应,致使北洋舰队始终在孤军奋战。

  纵观黄海海战的全过程,北洋舰队在海战打响不久即由于提督丁汝昌负重伤而失去了统一指挥,除了在海战开始前丁汝昌下达的三条命令外,在长达近5个小时的激烈海战中,北洋舰队各舰实际上未接到任何战斗命令。海战场是相对独立的战场,作战双方要在激烈的对抗中,高速机动,变换阵形,争取主动,没有一个精干、高效、应变、完善和有生命力的指挥机构是难以办到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没有建立完善的指挥机构,丁汝昌甚至连代理人也未指定,结果造成指挥瘫痪和各自为战。应当说,战役指挥的一系列失误是导致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的历史启迪

  历史不会重复时间和情节,但却会重复规律和教训,甚至会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反思失败历史、屈辱历史必然是苦涩的、痛心的,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个能深刻自省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甲午海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和振聋发聩的历史启迪,择其精要:

  一是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国防海防不强,小国照样可以打大国,发展强大是硬道理,落后必定挨打;

  二是必须确立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抢占现代战争制高点,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科学运用军事力量,战略主动是最大的主动;

  三是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严治军,从实战训练,正风正气,军队腐败也会亡国;

  四是必须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力量需要决心意志来表达;

  五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洋关系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荣辱与兴衰,要牢记“向海则兴,弃海则衰”的历史教训,中华民族坚定不移走向海洋才会有更光明的前景;

  六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安不忘危,居安思危,要随时准备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挑战,没有海洋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七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大国防和军队改革力度,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

  八是必须创新军事理论和战术战法,新军事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和决定着军队建设与现代战争,要研究现代战争,准备现代战争,掌握制胜机理,把握制胜先机,打得赢才是强军之要。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丁一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4-03-19/2534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3-19 关键字: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