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

 核心提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有些人认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些人幻想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能迅速取胜。为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坚定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指引全国人民正确开展抗战,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

  

  

  初秋的延安,绿色漫溢,凉风习习。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记者来到延安凤凰山下的一处普通的窑洞。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一处故居。76年前,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就是在这里挥笔写下的。

  70多年恍如昨日。说起《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和形成过程,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了如指掌。

  他介绍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有些人认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些人幻想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能迅速取胜。为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坚定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指引全国人民正确开展抗战,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

  而早在《论持久战》发表之前,我党主要领导人的文章、谈话中,已经初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观点。如1936年7月,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就已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毛泽东指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发表题为《实行对日抗战》的文章,指出对日作战将是一个持久而艰苦的抗战。1937年10月,刘少奇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明确提出要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周恩来在1938年1月7日发表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文中,较为系统地回答了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的问题。《论持久战》正是毛泽东在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完成的一部历史性的著作。

  张建儒说,全面抗战以来,毛泽东着重研读了克劳塞维茨等人的军事著作和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延安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通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毛泽东将其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升华为高度的理论概括。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战研究会上作了几次《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在《论持久战》讲演中,毛泽东指出: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出来在党内传阅。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封面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和署名;扉页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此后,各根据地内印发了多种单行本。同时党中央决定向国统区发行。1938年7月25日,汉口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论持久战》在国民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傅作义将军不仅自己阅读,还令所属各部官兵阅读,并指示各部军政干部学校开展学习。卫立煌将军则让秘书找来《论持久战》陪他一起研读。白崇禧将军读完《论持久战》后,极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向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专门为英译本写了序言,《论持久战》在海外同样得到了高度评价。

  张建儒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迅速产生巨大影响,主要是它不仅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而且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指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4-09-05/2792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9-05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