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为何在战场上总输毛主席一筹?
揭秘:蒋介石为何在战场上总输毛主席一筹?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毛主席和蒋介石是一生的对手,在他们一生的交手中。
蒋介石似乎总是在处于下风。尤其是在战场上,从最早的对红军五次围剿到后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多次的交锋中,蒋介石的战绩总是胜少负多。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选从一个角度为大家试着解读一下其中的奥秘。当老师在细细研究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时,突然发现一个他与毛主席截然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在打仗时,蒋介石总是特别喜欢干一件事,那就是—发手令。大家要知道,蒋介石的手令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古代皇帝的“圣旨”。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发手令很正常啊,但是,如果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乱发手令可是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越级指挥。对于爱发手令这件事。
李宗仁就曾发表过评论,他说,抗战期间军事指挥系统的最大缺点就是蒋介石越级亲自指挥。蒋介石常常在后方的统帅部中,直接指挥前方的作战。
抗战时,他常常指挥最前线的师长如何战斗,而内战时期,他甚至直接指挥起团长如何作战。这样做使的造成当时官兵严重脱节,小则引起误会,大则延误战机,大家知道,延误战机那可是要死人的。
正如1937年在晋北进行的太原会战,本来太原会战的总指挥权归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总揽。关于这场会战的详情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日本老师算计中国学生 板垣征四郎与阎锡山指挥下的太原会战一次,当阎锡山命令某部队换防时,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命令由于各种原因早发却晚到。
而蒋介石的军令则晚发而早到,老师想说,你看这寸劲!这就导致国民党官兵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要知道,战场上军令如山,一面是阎长官的。
一面是蒋委员长的,到底听谁呢?万一出了大事,到底谁该背着黑锅?哪位军长该上军事法庭?又如在内战时期,青岛绥靖司令官刘安祺曾表示。
“其他像广州几个人,台湾几个人,还有国防部,都要指挥我,所以我要伺候三四个婆婆!”在这里老师想说,当时的国民党内部确实是派系众多。
谁都不服谁,蒋介石这样统一发手令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时各军阀部队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就算站在蒋介石一边说话。
你发的军令料事如神也算,恰恰就是蒋介石经常是在尚未考虑成熟的条件下就下达命令,等到军队调动到一半时,他又忽然改变主意。
于是又加急再下一道和上一道相反的命令,这往往让前线指挥官叫苦不迭。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使得当时的国民党将领再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战场变化。
再也不会去主动的抓住战机,因为往往自己的独立分析很快就会被蒋介石的隔空“圣旨”所压瘪。所有的将领最终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而反观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共军队,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下级部队的指挥关系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松弛的状态。对于下级部队中的野战军部队。
军委会更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加干涉过。同时,在重要决策上,毛主席反而会首先咨询下级的意见,甚至会因为一道命令与部队进行反复的磋商。
最后才由军委下达。此外,我军下级部队的独断权较大,上级赋予下级的任务也较有弹性,有时仅仅下达作战目标,而并不作详细安排。
尤其是对于各野战军部队,更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攻击和防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蒋介石在军事上的失败可真是由他一手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7-05-25/4430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