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毛泽东号”的由来

“毛泽东号”的由来

▶1964年,“毛泽东号”驰骋在铁路线上。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4版

▲1946年,哈尔滨铁路工人抢修破损机车(后命名为“毛泽东号”)时的留影。

◀1965年,“毛泽东号”第五任司机长蔡连兴(左)和伙伴在驾驶机车途中,确认前方道路情况。

冯文冈/摄

▶1956年3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上世纪70年代,为勤俭节约,“毛泽东号”的工人特制接油盘,收集滴下来的机油。

刘乐棠/摄

▶1964年,“毛泽东号”新来的两位司炉从司机长手中接过《毛泽东选集》。

齐贵臣/摄

 

◀2014年7月2日,《北京日报》2版。图为7月1日“毛泽东号”执行客运首发任务时,旁边列车上的旅客向它投去好奇的目光。饶强/摄

在忙碌的春运铁路线上,“毛泽东号”机车正承担着客运列车的牵引任务,穿梭于京广线北京至长沙间。在我国铁路史上,诞生于战火中的“毛泽东号”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产业大军最早的先进典型,亦是一个时代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象征。

27天抢修出“毛泽东号”

《北京日报》与“毛泽东号”机车的渊源,始于1952年。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正式创刊。创刊前夕,“毛泽东号”机车第三任司机长郭树德特地写信祝贺,这封贺信被刊登在《北京日报》创刊号上。(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4版,《希望多报道首都的新鲜事物》)

“毛泽东号”机车的诞生比《北京日报》早了6年。

1946年,哈尔滨铁路工人用27天抢修出一台破损的蒸汽机车,以庆祝哈尔滨解放。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1947年1月,“毛泽东号”开始了它的光辉历程。

1949年,“毛泽东号”机车奉命随解放军南下入关,落户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用新型的建设型机车代替了解放型旧机车,京山线就剩“毛泽东号”这一台解放型机车了。新车拉得多,跑得快,老车跑慢了,后面就压住一大串车。当时,有人建议“换个新车吧”,还有人在私下议论“这台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送进革命博物馆吧”。

“毛泽东号”机车组不甘心,申请对机车进行技术改造。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在各方努力下,机车得以重生。“毛泽东号”机车还获得了铁道部“机车旗帜”的称号,被同行誉为“火车头里的‘火车头’”。

“顶风上”敢打硬仗

“毛泽东号”机车组有句口头语,叫做“顶风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冬天,郭映福所在班组从天津近郊的南仓站返回丰台。当天,调度员要求多拉600多吨货物。机车后面拉着的60多节车箱和耳边响起的大风呼啸声,令郭映福心里有些打鼓。跟车的第五任司机长蔡连兴看在眼里,给大伙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从南仓回丰台,正赶上大风,电线杆都刮得哞哞直叫,我心里也犯嘀咕……副司机一看,将了我一军,‘咱们都拉走!我烧不上汽,晚点算我的;你要开晚了点,是你的责任。’我们到丰台的时候,早点五分钟,还省了几百公斤煤。”

讲完故事,蔡连兴说:“你瞧,顶着风干,闹了个早点到达,咱们为什么不顶着风干呢!?”打那儿以后,“顶风上”就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组敢打硬仗、不怕困难的代名词。

其实这种“顶风上”的精神,源头更远。在“毛泽东号”机车诞生的初期,从哈尔滨到一面坡这个区段,162公里的线路上有5处较大的坡道,7处弯道,汽稍微不足机车就发喘,爬不上去。当时,“毛泽东号”在第二任司机长李永的率领下,主动向上级提出“千斤担子咱们挑,咱们专跑一面坡”,及时为前线运送物资,开创了拉上坡车的精神。在敌人破坏过的线路上,冒着碰响地雷的危险,他们用机车顶着车皮前进,打开通往前线的道路,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诺言。(1964年7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十八年红旗代代传》)

“锹锹数、两两算”的省煤经

曾经,“毛泽东号”机车组还有一句人人牢记于心的格言:“一块煤,一块金,一块一块堆成山;一滴油,一滴汗,点点滴滴汇大川。”

在1956年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号”代表蔡连兴介绍,机车乘务员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头三年,已经节约了738吨煤。节约出来的这些煤,够机车从天津到丰台往返行驶105次使用。乘务员们创造的快速焚火法,不但保证每添一锹煤能节约二公两(200克),还能使车走得快。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焚火中减少投煤次数,小开炉门和少开炉门,尽量使冷风少侵入锅炉的火室,以保持火室高温,节省煤炭。

每逢新司炉调到车上来,老司机总喜欢和他们讲“锹锹数,两两算”的来历。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司炉翟连才怕烧不上汽,就大锹大锹地添煤。他每添一锹煤,司机岳尚武就用笔画一道。休息时岳尚武对翟连才说:“这次你一共添了五千锹煤,如果每锹省二公两,就能节省一吨煤。要是全国机车都这样,你算算是多少!”(1956年3月29日《北京日报》2版,《机车的旗帜》)

“毛泽东号”是全国机车的先进旗帜,是许多同行学习和追赶的榜样。但它也曾为了“取经”而“三请诸葛亮”。

上世纪60年代,丰台机务段有一个焚火能手,名叫张文增,段上派他轮流到费煤的机车上传授经验。“毛泽东号”机车组也想请他来,但人家两次婉拒,“我的任务主要是帮助费煤车。”

车上的组员憋足了劲等着学习,有人提议:“还得三请诸葛亮!”

张文增终于答应了。一开始他还不敢大胆教,后来见大家如饥似渴的劲头,才打消了顾虑,一连跟了五班车。于是,“毛泽东号”机车省煤的数字又上去了。(1964年5月1日《北京日报》3版,《“毛泽东号”学先进的故事》

新人到岗先送《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号”辉煌的背后,是几代“毛泽东号”人的奉献。

“上了‘毛泽东号’,就意味着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得做到,别人不愿干的我们必须干,因为我们是‘毛泽东号’人。”——对于新上车的年轻人,历任司机长在欢迎仪式上,总会附上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1996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版,《劳动英雄万岁》)

进入二十一世纪,“毛泽东号”驰骋在北京丰台和山东聊城间,与其他货运机车相比,任务无甚特别的它却是京九线上的一道风景。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毛泽东号”先后迎来160余位工人。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劳动英雄”、“特等功臣”、“全国劳模”从这里涌现,唐山大地震、贵州凝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它“多拉快跑”的身影!

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第十一任司机长赵巨孝说:“2005年我31岁,接班那天,老司机长留下一句话:要开‘毛泽东号’,先做‘毛泽东号’人。我一刻也不敢忘!……我们给新人的见面礼,就是一套崭新的《毛泽东选集》。”(2011年6月19日《北京日报》1版,《永远向前的“毛泽东号”》)

结束68年货运史开始客运

随着铁路建设及发展,2014年7月1日全国铁路运行图作出调整,“毛泽东号”结束了近68年的货运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新征程。

7月1日13时38分,停靠在北京西站第一站台的K1071次列车缓缓启动,车头上鲜艳的“毛泽东号”机车铜铸描金徽章熠熠生辉。

此前,“毛泽东号”货运目的地是山东聊城,行程400多公里,改成客运后它往返于北京西至阜阳间,行程增加了一倍。首次承担客运任务,这对一直进行货运工作的机车组成员是很大的挑战。班组里的人大多是“80后”,还有四五名“90后”,大家人手一套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提示卡,将途中的各种坡道、弯道等道路情况熟记于心。

“毛泽东号”机车使用的机型功率高,劲儿大,跑起客运来很轻松。不过,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表示,和货运讲究多拉快跑不同,客运更注重行驶的平稳舒适,“要让旅客在泡方便面时都稳稳的。”

在客运首发当天,知道自己所坐列车用的是“毛泽东号”火车头时,白发苍苍的吴先生特意跟“毛泽东号”的徽章合影留念。他回忆起在天安门见到毛主席的场景,“太有缘了,勾起我年轻时的回忆。”(2014年7月2日《北京日报》2版,《“毛泽东号”机车开启客运之旅》)

2014年,铁路运行图再次调整,“毛泽东号”机车改为长期执行T1/2次北京和长沙间的列车牵引任务。该行程纵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市四省”,是“毛泽东号”历史上行驶距离最长的任务。此时,“毛泽东号”刚刚变身为和谐3D型1893号大功率电力机车,这也是它经历第五次换型后的第六代机车。

崭新的“毛泽东号”车身以鲜艳的中国红为基调,车头是典雅的紫色。因为机车速度性能好,毛主席徽像调整了重量和安装方式,用航空材料替代了铸铜材质。(2014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13版,《第六代“毛泽东号”机车开启红色之旅》)

至今,“毛泽东号”机车已安全运行10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50圈,再次创下中国铁路机车的新纪录。

本版文字:汪丹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北京局集团公司丰台机务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8-03-07/4912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3-09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