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西方文科多是用来文过饰非的,绝不能盲目接受
两种文科:“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两种文科,两种文人(一)
山水间
一、文科的特征
1.是专门研究人的学问。只跟人打交道,只跟人与人的关系打交道。
2.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只对内不对外。任何阶级、社会的文科都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其他阶级、社会的需要。美国的文科是为了满足美国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布不是为了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更不会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专门创造一种文科。一般地讲,美国社会产生不了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文科,中国社会也产生不了适应美国社会需要的文科。
4.与国家的存在同命运。国家灭亡,相应的文科也灭亡——古玛雅、古埃及、古巴比伦必定有自己的文科。但这些文科今何在?都变成了考古学家的课题。国家灭亡了,相应的文科也不复存在。
二、两种不同的文科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不光是哲学家,整个文科都面临同样问题: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这里的“改变世界”专指旨在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改变世界”)。
“解释世界”有“解释世界”的客观规律,“改变世界”有“改变世界”的客观规律。既然是客观规律,那就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从事其中就无法不被支配。因此同样的文科由于根本目的不同,服从的客观规律就不同,导致的特征也不同。
(一)“解释世界”的特征与由此决定的“解释世界”的文科特征
举几个“解释世界”的例子:
商业广告——商品不变,光凭一番口舌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购买。
“自由选举”——候选人不变,光凭一番口舌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赞成。
律师庭辩——案情不变,光凭一番口舌让法庭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判决。
巫师占卜/瞎子算命——不改变任何客观存在,光凭一番口舌决定一切。
电讯诈骗——什么也不做,光凭一番口舌让受害者按自己的意愿掏腰包。
这一切有一个共同之处:别的不做、光用说法就改变别人的想法。
由此可以归纳出三点:
第一,别的不做、光用说法就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或者说,别的不做、光用语言信息等主观夸张的东西就可以改变别人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信息战加心理战的规律;
第二,利用这个规律,别的不做、光用说法改变别人的想法;或者说,别的不做、光用语言信息等主观夸张的东西就改变别人的精神世界是一门专业技术;
第三,这个规律和这门专业技术可以被用来谋利,是本小利大甚至是不要本钱的买卖。
“解释世界”的文科就是专门研究这种信息战加心理战的规律和技术的学问;说白了就是“忽悠学”——别的不做、专门瞄准别人大脑制造感觉(包括幻觉和错觉)的学问;或者说,专门靠主观夸张的手段改变别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这其实与做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做戏需要公开宣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虚构,不能当真;而“解释世界”的文科则需要让人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戏而是真的,必须当真。
“解释世界”的特征:
1.只解释,不改变
做戏都是只打算供人观赏,不打算改变现实世界。“改变世界”的文科也一样,只求改变别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不求改变客观的物质世界;只跟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打交道,不跟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只需要“言”,不需要“行”;只需要动口,不需要动手;只需要“虚”,不需要“实”;只需要“主观”,不需要“客观”;只需要研究“精神世界”,不需要研究“物质世界”——或曰“主观唯心主义”。
2.“从精神到精神”
商业广告只改变客户态度,不改变商品本身;只需要主观夸张,不需要客观行动。用自己的主观夸张改变别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只“画饼”,不“做饼”,并不需要真的能吃,只要能让人产生自己希望的感受——是“饼”——就行。这是“解释世界”的文科的共性:“从精神到精神”——用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主观夸张),改变别人的精神世界(想法)。全部活动都是精神世界里的活动,也就是说精神世界构成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与客观存在没有必然联系,不需要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互动。
3.可以完全脱离实际
“解释世界”可以书本书本再书本,理论理论再理论,假设假设再假设,推论推论再推论,完全是空中楼阁。只要形式逻辑点水不漏,就认为完全正确,从不在乎只要有一个假设不切实际,整个推论就会完全错误。
4.“个体户”的职业
“解释世界”本质上与禽兽“适应环境”的本能没有天壤之别,不需要改变环境,不需要集体合作,不需要辛苦努力掌握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单凭个人单方面的主观想象赤手空拳匹马单枪就能完成,可以作为个人谋生之道,无法作为社会生存发展之途。
5.“解释世界”要能玩得转,离不开三条
第一,与众不同——如果自己的“解释世界”与别人的相同,则自己将丧失存在价值。
第二,令人信服——如果自己的“解释世界”无人相信,则自己将丧失存在价值。
第三,不被忽视——如果自己的“解释世界”被人忽视甚至遗忘,就意味着丧失市场,丧失自己的存在价值。
上述三条决定了“解释世界”的文科一系列相应的特征。
(二)“改变世界”的特征与由此决定的“改变世界”的文科特征
“改变世界”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结绳记事到种地、穿衣、筑房、烹饪、鱼猎到最现代化的火箭卫星互联网等都属于“改变世界”,更确切地说,属于创造财富的“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禽兽靠改变自己适应世界而生存,人类靠改变世界创造财富满足自己而生存。人类就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进化为人的。原始的人可以没有“解释世界”,但不能没有“改变世界”;人类社会
不能靠“解释世界”生存,只能靠“改变世界”生存。
“改变世界”的特征:
1.关键在于“行”——人类社会靠“改变世界”生存和发展;
社会要生存要发展,靠“解释世界”不行,必须靠“改变世界”,不但需要“言”,而且需要“行”。“知”是为了“行”;没有“行”,“知”毫无价值,有也等于没有——养老院里的人不缺“知”,只缺“行”,再有“知”也不能独自生存。个人如此,社会更如此。光动嘴长不出粮食。要生存,“知”与“行”必须合一:不但要动口,而且要动手;不但需要“虚”,而且需要“实”;不但需要“主观”,而且需要“客观”;不但需要研究“精神世界”,而且需要研究“物质世界”,必须跟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必须物质第一性,或曰“唯物主义”。
2.为公者的事业——“改变世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行为,光靠说不行,光靠个别人不行;
个人之力改变不了世界。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世界”只能是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出路的为公者的事业。如为个人谋出路,只有“解释世界”才能满足需要。
3.“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贯穿着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互动
“改变世界”归根到底要靠物质的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同样,物质的世界只能被物质的力量改变。因此改变世界光有主观愿望还不行,还必须能把这种愿望转变成能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但物质世界的变化自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改变世界”要成功,一切都不能违背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要不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先认识客观规律。因此“改变世界”的基本程序是:
(1)发现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中发现客观规律,把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东西转变成主观精神世界的东西。(“物质变精神”)
(2)总结客观规律——把发现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理论,根据理论使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符合改变世界的客观规律。(“精神变精神”)
(3)运用客观规律——把改变世界的理论转变成物质力量,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精神变物质)
(4)实现改变世界——用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改变物质世界。(物质变物质)
所有这些都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互动——“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就是毛主席指出的认识实践过程——“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4.实践,实践,再实践
“改变世界”从头到尾全部环节一步都离不开实践。
(1)正确地发现认识客观规律离不开实践
要“改变世界”就必须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要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就必须先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对所有号称代表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人文理论,不通过实践检验就无法判定真伪、是否适用。
理论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产物。这个“存在”不仅必须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直观存在,而且必须包括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的无形存在。然而实际上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的无形存在由于各种原因被忽略或舍弃掉,结果就是“不正确或完全的存在决定不正确或不完全的意识”。
因存在不同(尤其是无形的存在不同)导致意识不同的例子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
①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鲁迅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②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利益关系导致不同的意识——鲁迅说:“柳下惠看见糖水,说‘可以养老’,盗跖见了,却道可以粘门闩。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天差地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好的,凤雅之至,举手赞成。但同是涉及风月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呢,这不明明是一联古诗么?”
③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仅仅因天气不同导致不同的意识——同一个岳阳楼,同样的“迁客骚人”,天气不好的时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产生的意识就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天气好的时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扁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产生的意识就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仅仅是天气这个存在不同,意识就不同。
④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个人,仅仅因空间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意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是位置不同的“存在”导致不同的“意识”。
⑤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个人,仅仅因时间不同导致不同的意识——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拿照相机拍照同一个物体,拍出来的照片仍然可以因光线、目标对象的微小变化而大不相同。连最客观的机器描述(拍照)都能如此不同,如果换成主观的文字描述就更不用说了。
日常生活中尚且如此,社会中就更不用说。即使不怀偏见,从无数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社会存在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客观规律也如同“瞎子摸象”——究竟是树、是蛇、是墙、是绳,完全取决于摸象的瞎子摸着它身上的什么部分,实际上还不如“瞎子摸象”:“瞎子摸象”至少还有知道实际存在是象的旁观者,而这里没人知道实际存在究竟是什么,只能不断在黑暗中一次次摸索,再凭逻辑推理把这一次次摸索的结果尝试着拼接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面对无数靠“瞎子摸像”法摸出来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检验才能弄清是真是假、几分真、几分假、适用与否——尤其是外国的人文理论,不亲身实践检验,谁知道外国瞎子摸到的外国象跟中国的一样不一样?几分一样,几分不一样?盲目全盘接受照搬照抄用以“改变世界,完全是胡来,从一开始就错了。
(2)正确地学习掌握客观规律离不开实践
想正确地了解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光靠文字语言描述——“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不用说“改变世界”的理论了。
如果是外语,则更难完整准确地从文字上理解原意——“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完全相同的存在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意识。每个国家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存在,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存在导致的独特的意识,其语境韵味等很难原汁原味地绝对准确地用文字翻译表达。比如中文的“胸有成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诺千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成语,除非外国语言中也有完全相同的语境、有味道完全相同的成语,否则就只能找意思近似的表达方式,不可能是原汁原味。中译外如此,外译中同样如此。翻译实际是再创造,再创造就是主观发挥,主观发挥就不可避免有某种程度的褒贬。比如,英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在中文译为“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译法在中文完全是褒义。但实际在英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中性的,也可以用于贬义,比如用来表示“只要想干总有招”。像这样原文是中性、译文有褒贬倾向性的词不少,比如“美国”、“美利坚”、“英国”、“英格兰”、“英吉利”、“大不列颠”、“德意志”、“法兰西”、“奔驰”、“宝马”、“捷达”、“雪佛兰”、“道奇”、“奇异”……如果是文艺作品,翻译差异导致的是艺术欣赏韵味的问题,但“改变世界”的理论,则任何误解都将导致千百万人的性命。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切知道原理正确与否,翻译正确与否,是否合乎中国具体情况。
(3)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离不开实践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没有无条件成立的绝对真理。所谓绝对,就是只要满足成立条件就一定成立。假定理论正确无误,要运用也必须先弄清是否存在满足理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弄清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理论成立所必须的条件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亲身下水实践,要学会治病就必须亲身临床实践,要探索、学习社会变化规律就必须亲身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不亲身参与实践,一切白学。
同样是兵法,赵括马谡运用就全军覆没,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王明博古运用就给中国革命带来惨重损失。不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再好的理论也白费。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学习掌握客观规律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尤其对外国的人文理论,没有经过实践中的亲自验证绝不能盲目接受。
5.“改变世界”与“绝对的个人自由”格格不入
(1)自由就不实践,实践就不自由
“改变世界”就是实践,要实践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就意味着不能随心所欲,意味着谈不上绝对的自由。
毛主席说:“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则要用气力,它要根据客观实际,并受客观实际检查,不用气力就会滑到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方面去。”
(2)自由就不负责,负责就不自由
“改变世界”要的是结果,要对结果负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顾及后果,这就不能随心所欲,就限制了“绝对自由”。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言论自由”——公开言论产生不产生后果?如果不产生任何后果,那就是噪音,即使为了环保也不能允许。如果产生后果,那就要对后果负责。“对后果负责”本身就是对”绝对言论自由”的否定。
(3)自由就无组织,有组织就不自由
“改变世界”是系统工程,靠个人之力做不到。系统意味着组织,把无数单元组织整合到一起形成系统。既然有组织,那构成组织系统的单元就必须有制约,有整个系统的自由就没有个体单元的绝对自由。个体单元绝对自由了,系统就解体了。
现代战争、现代工业、现代经济都是系统行为。在系统面前,个体单元微不足道。片面夸大个体单元作用、把个体单元凌驾于系统至上,实际效果是摧毁系统。
“改变世界”的文科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使人与人的关系与“改变世界”的客观规律相适应的学问。这就决定“改变世界”的文科必须严格遵循“改变世界”的一系列客观规律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特征决定了“解释世界”的文科和“改变世界”的文科的特征(见附图)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22-05-01/7518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