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魁:《雷锋日记》是这样编辑出版的
1963年,《雷锋日记》正式出版。60年来,它被一代代人阅读、传播,其中的经典语句被万千读者奉为座右铭: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
这些话,发在今天的朋友圈里,也一定会获得高赞。
一位普通士兵所写的日记,为什么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亿万民众60年之久?这些精辟的见解,真的出自一个小学学历的人之手?《雷锋日记》有没有经过加工和润色?60年来,每一代阅读《雷锋日记》的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在寻找打开雷锋精神密码的钥匙。
曾经两次参与雷锋日记选编工作的李振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永远是:“真实,完全真实!”
李振魁:1963年4月,第一本《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60年来多次再版。李振魁曾两次参与雷锋日记的选编出版工作,深知其中的审慎与不易。两次参与选编雷锋日记的经历,也是李振魁离雷锋越来越近的过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雷锋日记首次公开发表在《前进报》上
李振魁退伍前在雷锋生前部队工作了10年,保管过雷锋的档案和军区学雷锋活动的资料,先后参与过1972年版《雷锋日记选》的选编工作和1982年版《雷锋日记诗文选》的选编。
顺着倾泻下来的阳光,李振魁的目光落在家中书架上一排排不同版本的《雷锋日记》上。“雷锋日记是雷锋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想了解雷锋,必须要读雷锋的日记,去感悟他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青春的激情。”
雷锋是从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写日记的,还专门向人求教过如何写日记。到他牺牲时,四五年的时间里,雷锋一共写了9本日记。
雷锋日记记录了雷锋的成长史,在他生前就得到过广泛关注。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发表了15篇雷锋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是雷锋日记第一次发表,并作为学习辅导材料在部队中流传。”李振魁说。
1962年8月,雷锋牺牲后,人们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刊发雷锋日记就是其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辽宁日报》《解放军报》《前进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摘录发表过雷锋的日记。
1963年3月,总政宣传部初步确定出版《雷锋日记》一书。当时的设想是:借着编辑出版的机会把之前刊发时的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为今后有关雷锋的宣传提供一个准确的版本和可靠的依据。在该书的《前言》中,郑重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了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选辑成书的。
从9本日记中选出121篇结集成书
1963年3月,春寒料峭,沈阳的气温仍在冰点附近浮动。
由前进报社党政组组长董祖修牵头的雷锋日记核对工作启动。他从沈阳军区文工团借来10个人,将雷锋遗留的9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李振魁虽然没有亲自参与第一次的选编工作,但后来他在保管的档案资料里看到过详细记载。1972年,他在参与雷锋日记的第二次选编前,特意拜访了参与第一次选编工作的老同志。他说,这两次日记的选编有很多相似之处,工作标准几乎一样,“无论哪次选编和再版,工作组都必须遵守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第一版《雷锋日记》选编时要求得更严。”按照时间顺序,工作组对雷锋的日记逐日核实、鉴别。日记中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一律不改,只对一些重要的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进行了修正。
回忆曾经参与过两次雷锋日记选编的经历,李振魁深感自豪,但其中的艰难也同样令他印象深刻:“最难、最重的工作是对雷锋日记中的文字进行鉴定。哪些是雷锋写的,哪些是他做的笔记、摘抄的名言警句。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
选编工作是严肃的、紧张的,如果是雷锋原创的文字,要原封不动地记录,如果是摘录别人的,必须注明出处,不能当雷锋的话来发表。
比如雷锋写于1960年10月21日的一篇日记,原文是:“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其中第三句“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在选编时,大家都觉得这句话中的形容词后面缺少一个补语,因而与其他三句在句式上不够统一。有人提议加上一个词,将其改为“像秋风一样横扫落叶”,使其句式更臻完美统一。最后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决定还是忠于原作、保留原样,不随意增加文字。
再比如雷锋日记中记录了《小青年穿上美丽的军装》这首诗歌,就是雷锋模仿上海青年工人段英华的诗歌《小青年穿上美丽的工装》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是雷锋从报刊上抄录下来的一首诗歌,后来核实是陕西铜川焦坪煤矿职工姚筱舟所写的。“这些雷锋摘录的文字,选编组的工作人员都注明了出处,以免引起误会。”李振魁说。
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经过、人名、职务、单位、地名、时间、数字等,编辑工作组也都要一一核对,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
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该书选取了121篇雷锋日记,约4.5万字。这也是正式出版的第一本《雷锋日记》,面世后大受欢迎,多次再版。此后出版的其他版本《雷锋日记》大多以此为基础。
一部雷锋的心灵成长史
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读过雷锋日记。据说,他在读了雷锋日记后,曾经说过:雷锋“是懂点哲学的”。
摘抄雷锋日记的过程,也是让李振魁深入体悟雷锋精神的过程,感受雷锋“懂点哲学”的过程。他说:“雷锋日记记录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对他产生影响的身边人、身边事、读过的书以及自己的感悟,雷锋都记录在日记里。朴实生动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
雷锋日记里有大量探讨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内容,诸如国家是部大机器,个人是螺丝钉,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利益,还经常出现“有限与无限”“车头与车厢”“钻劲与挤劲”等辩证关系的词语,深入浅出,很有见地。
1959年的一篇雷锋日记里写道:“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起进步的道理。
1960年的一篇雷锋日记里写道:“雷锋同志:愿你作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这是雷锋的自勉,表明他要做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
在1960年的这篇日记里,雷锋用“一滴水”和“大海”比喻个人和集体,说明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
李振魁说,在雷锋的日记中,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数不胜数,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雷锋日记是雷锋的生命和心灵成长史的真实记录,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是公共的精神财富。
退休后,李振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参与各种学雷锋活动。他曾经用隶书全文抄录了《雷锋日记诗文选》,整个书法长卷长79.78米、47793字,耗时270多天,以此来表达他对雷锋的敬意。
“雷锋的伟大源自平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所做的事情也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他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李振魁这样说。
向黄继光学习
雷锋日记中曾6次提到黄继光,并说要向他学习。在1962年4月15日的日记中,雷锋写下读《黄继光》一书的感受:“我要学习黄继光那种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学习他勇敢坚强的革命意志;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学习他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精神;学习他勤劳朴实的性格;学习他谦虚好学渴求进步的精神;学习他为祖国人民英勇战斗的精神……”
学雷锋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徐文涛
学雷锋,要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身份、职业、年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雷锋。雷锋精神的起点不在八小时之外,而恰恰是从本职工作开始的。学雷锋,战士应该爱军习武,工人应该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农民应该种好地产好粮,学生应该好学上进争上游,机关干部应该为民服务当公仆,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当表率。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23-03-06/8055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