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常委集体出京,传递出什么?
政治局常委集体出京,传递出什么?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于10月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五年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后,曾在当年11月29日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他着重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和五年前相比,政治局常委今年集体出京,传递出了什么?
央视解读
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视线转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那次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最大的亮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的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精进展开。五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强调要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我们党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这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给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回顾建党的历史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回顾建党的历史,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牢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宗旨,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成立。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立,为人民而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伟大斗争一定能够胜利,伟大工程一定能够建成,伟大事业一定能够推进,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回顾建党历史要找到成功的基因和密码
回顾建党的历史就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经验,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因和密码。我们党从只有50多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在中国连续执政68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功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征程再出发,就要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永葆党朝气蓬勃,青春永驻。苏联共产党曾经在苏联连续执政74多年,最终失去了执政地位,导致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解体。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我们要以此为鉴,坚定不移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有不断自我革命,始终保持肌体的健康,才能让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取得新的胜利。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7-11-02/470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