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有着无比光明的前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有着无比光明的前途

目前这场仍深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总根源,就是东欧剧变和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全球范围内贫富两极的急遽分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十多年。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包括经济学家认为,第二次国际金融危机即将爆发。摩根大通公司预言“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将于2020年爆发”。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就根本没有结束过,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长周期的衰落阶段,短期的一些所谓“好看”的经济指标并不代表已经走出危机。从根本上说,若要爆发更大的危机也仅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时代现状与趋势的认识,都是基于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内,单个技术可以形成单个资本。但其中的交通工具可以把一个个单个资本吞并,最终形成垄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等等,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列宁更加重视建筑铁路的作用。1920年7月,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线索象千丝万缕的密网”,把建筑铁路“这种事业同整个生产资料私有制连结在一起”,“把这种建筑事业变成”对“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行压迫的工具”。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的高科技革命和新的生产工具的诞生和发展,将极大地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极大地加遽着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这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之内,从总体和本质上说,资本与劳动的各自致富,是一个跷跷板的两头,绝不可能是共富。资本愈是富有,广大劳动群众则必然愈是贫穷。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全面危机,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即生产社会化乃至生产全球化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被极少数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内根本无法摆脱。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体而言,相对温馨的和平时期是常态,而血与火的战争是短暂甚至极其短暂的。但是战争一旦发生,既会给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导致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的新生。这正如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时期一样,经济发展是常态,经济危机是非常态,但短暂的经济危机的非常态发生,可能会对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造成较长甚至很长时段的苦难,又可能促使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走向觉醒和振兴。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两大课题”“两大问题”,决不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乃至更长一点的历史阶段所能轻易解决得了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不仅使现有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反而会带来而且也必然带来新的更大更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一新的问题的凸显,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存在。

原始社会存在100多万年,奴隶社会存在1600多年、封建社会存在2000多年,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370多年。金融帝国主义时代还可能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决不能把这一时期看轻了,看短了。但是,我们也必须记住列宁的如下论述,即“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甚至“在某些工业部门,在某些国家或在某些时期内”会出现“惊人迅速的发展”。因此,在战术上看,金融帝国主义又是真老虎、铁老虎,真老虎、铁老虎是要吃人的。只有科学判定当今世界所处的时代方位,认清金融帝国主义既腐朽、垂死又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惊人迅速的发展这一重要特征,我们才可能头脑清醒,在任何情况下都赢得主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9-02-08/549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2-09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