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主权民主研究述评
主权民主是描述1992年以降,特别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民主转型阶段性成果的独特政治话语。它不仅是对俄罗斯民主制度建构的历史叙事,而且表明了俄罗斯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自2005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国内外对主权民主的关注不断上升,研究成果亦日益丰腴。但是关于主权民主研究成果的反身述评却未露端倪。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主权民主研究的论文进行初步分析,探明研究现状与前景指向,以助于对俄罗斯民主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狭义的主权民主研究
狭义的主权民主研究是指对主权民主所进行的包括价值分析、背景与变迁考察、本体阐释、问题与前景注解等方面的细微诠释。
(一)价值定位
主权民主的价值定位是对主权民主各层次作用或意义的说明与评价阐释。从总体上看,这种价值定位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维度的考察。即分别从“意识形态定位”和“政治制度建构”两个维度加以评介。
1.意识形态定位
“主权民主、强大的经济、强盛的军力”是俄罗斯思想和建设的三大支柱。俄罗斯只能是主权民主,否则便会既失去民主,也失去俄罗斯。事实证明俄罗斯自由派去意识形态化的叫嚷导致了俄罗斯近20年的社会思想真空。因此,2006年“统一俄罗斯党”极力奉扬主权民主为党的意识形态。尽管,俄罗斯宪法表明了对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厌恶,普京也从未明确表态将“主权民主”思想定位为国家意识形态,但事实上主权民主已经成为现实的俄罗斯官方意识形态。它是俄罗斯针对“美式民主”提出的新的地缘文化理念,也被奉为凝聚俄民族的新意识形态,用以填补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意识形态真空。主权民主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增强了俄罗斯应对国内外质疑和巩固政治转型成果的主动权,是俄罗斯强大的意识形态武器。同时,意识形态热的主权民主与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取向的分歧与耦合适应了转型后的社会现实的新的意识形态的不断生成,必将为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精神支持。而国际上关于主权民主的喋喋不休更具有实质性的国际政治意义。
2.政治制度建构
有学者认为“主权民主”实际上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定位,称不上是意识形态。它是俄罗斯亲历了西式“自由主义民主”改革的阵痛,考量本国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生态探索出的俄式政治转型路径。俄罗斯严峻的社会现实为“主权民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空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主权民主是置身于俄罗斯立宪政体之下,是实现政治发展模式稳固、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完善政党制度和培育市民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也为发展中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路径。虽然自由反对派一贯批判普京在“压制民主”,俄罗斯已经堕落为一个“蛮横的警察国家”,俄罗斯必须选择合乎常规的欧洲文明之路。但是“21世纪在全球经济、文明和军事力量的格局重新配置的背景下,俄罗斯应当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权国家。我们不仅仅应当坚定不移发展,同时也保留自己民族和精神的特点,俄罗斯民族不能迷失自己,俄罗斯仍旧是俄罗斯。”
(二)背景与变迁研究
1.背景分析
对主权民主的产生背景和逻辑演变的限定,国内外学者具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主权民主的提出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政治考虑。一是应对西方“民主化”攻势和规避“颜色革命”的需要。“俄罗斯提出主权民主的构想就是要回应‘颜色革命’的挑战。一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爆发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在民主化的旗号下,达到外部控制的目的。”二是传统政治文化归因和巩固政治发展成果的要求。三是批判戈尔巴乔夫“西方模式”崇拜并与叶利钦“寡头式民主自由体制”划清界限进而寻求俄式民主道路的现实选择。俄国内外有关“主权”与“民主”关系的争论则为主权民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稳步的经济增长和大国地位的巩固进一步验明了它的政治合法性。
2.变迁研究
主权民主的确立是一个继承性的渐进过程。经历了由激进民主到可控民主再到主权民主的逻辑演进过程。它具有过渡性的权威主义色彩,体现了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一般特征,但绝不是“波拿巴主义”或者“皮诺切特主义”的借尸还魂。一般认为主权民主由“可控民主”发展而来,是“可控民主”的历史正名。“可控民主”的实质在于通过社会赋予由全民选举产生的超凡能力的国家首脑以最广泛的权利实现政治上相对集权,来达到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复苏与巩固。它保留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同时规定民主程序和准则必须服从于强大的国家意志。鉴于此,有学者又将主权民主称为“可控的主权民主”。由于“可控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媒体故意夸大其中的权威主义性质而给俄罗斯张贴的政治标签,“可控民主”始终没有成为俄罗斯的官方政治话语。“主权民主”的历史正名迎合和了官方主流政治思想,成为突出的政治概念和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模式。因此,主权民主正是在俄式“可控民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控民主”是主权民主的实质,是国内主模式的外向表现,也是俄罗斯抵御西方民主化攻击的回应武器。
(三)本体阐释
1.内涵与二重性特征
从词源上讲,主权民主是泊来品,它直接来源于康德的“主权民主联邦”思想。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是一个根据自己人民的意志选择民主道路的国家。俄罗斯自己走上了这条道路,并遵守所有的普遍民主规则。俄罗斯将自己做出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可以保障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俄罗斯自己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其他特点。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有能力并将独立自主地决定俄罗斯沿着民主道路前进的期限和条件。”一方面是强调俄罗斯在尊重民主制度一般原则和标准的条件下,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的民主形式。另一方面又强调反对任何对本国民主道路的无理指责。因此,主权民主具有鲜明的二重性特征,即自由性与权威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主权民主内涵的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庞大鹏为代表的“内外主权说”,该观点认为内部主权制约着外部主权,外部主权的意义加深了对于内部主权意义的认识。从内部主权的意义出发,“主权民主”思想主要诠释了主权的内涵、民主的内涵以及主权与民主的关系三个核心问题。而外部主权则宣告着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性。
2.主要内容
就主权民主的主要内容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李兴耕的“五方面说”。统一俄罗斯党认为主权民主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是人民根据自己的传统与法律做出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有效参与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形成的可能性;这是国家的外部和内部安全的同义词;这是历史竞争力的条件,也就是公开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的权利;这是无条件地承认民主的普遍价值,在实现这些价值时必须考虑到民主模式的多样性。李兴耕认为主权民主的主要内容为:每个主权国家有权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法律自主地选择民主的道路。持续增长的经济是“主权民主”的物质基础。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完善法制、反对腐败是“主权民主”的必要条件。加强国防建设,反击潜在的外部侵略,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是“主权民主”的重要保证。人口问题是当今俄罗斯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前者侧重于意识形态上的解读,后者则重视制度建构视角的诠释。
(四)问题与前景注解
1.局限剖析
主权民主适应了俄罗斯国际国内战略发展的需要,证明了后现代化国家实现政治转型过程中历经权威主义政治的合理性。然而正如其二重性特征所显示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俄罗斯宪政体制的不完善、政党制度的紊乱、市民社会的缺失等使得主权民主缺乏有效的制衡和权力监督机制。无怪乎有人惊叹“俄罗斯毅然决然地从尚未完成的自由主义转向了专制主义”。精英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主政治并不排斥精英而是要精英向民众负责,但是精英阶层的有限支撑加上权威主义传统的掣肘使得主权民主下的国家机器具有鲜明的官僚性,此是其二。三是俄罗斯市民社会发育的先天不良以及社会自治组织的缺失严重影响民主的品格。四是意识形态热的主权民主思想在标榜其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差异的同时也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嘲弄,使得其长远发展步履维艰。
2.前景分析
总的来看,关于主权民主的前景担忧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相信主权民主会渐进发展为一种更加完备更具民主品格的民主理论和政治发展模式。第二种观点认定主权民主是一种民主的“倒退”,它的完备形态只能是一种更加精细的专制体制。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折中观点,认为主权民主所具有的民主与专制的双重特性,有可能演化成权威政体、极权体制,也可能发展成为自由民主政体。三种观点都认为主权民主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存在。
二、广义的主权民主研究
广义的主权民主研究主要涉及主权民主的纵贯历史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前者旨在探明主权民主宏观背景下的演进逻辑,显示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主要通过主权民主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特别是当代主要民主思想和民主模式的比较研究,突出其现实价值及其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两者都交织着关于主权民主国际国内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外学者关于广义主权民主的研究业已涉及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军事、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主权民主的影响的综合效应,但这种探究远未臻于完善,甚至存在偏颇之处。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主权民主研究的论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与不足:一是意识形态偏见犹存。无论是俄罗斯国内“普京多数”与“普京少数”的争论,还是国际上来自西方普世民主的批判或者亲俄国家的策应,意识形态的冷战思维仍具有自己的发言权。二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单一。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定性研究成果的云屯雾集,凸显了量化研究或质量结合研究成果的弥足珍贵。三是狭义研究有余,广义研究不足。全球化背景下,民主问题的关注要求我们不仅要探明主权民主的社会,更要诠释社会的主权民主。因为,主权民主的社会决定主权民主的科学性,而社会的主权民主却关乎主权民主的生命。因此,广义的主权民主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1]谢·伊万诺夫.民族价值观的三大支柱.http://www.old.mi.lru/articles/article14358.Shtml.
[2]盛世良.俄罗斯的新选项.瞭望.2006(51).
[3]王春英.建构中的俄罗斯新意识形态.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5).
[4]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12/12/content_16011140.htm.
[5]维·沃洛金.俄罗斯有比西方更多的民主.http://www.edinros.ru.
[6]范建中,徐宜鹏.俄罗斯的“主权民主”:由来、争议及前景.俄罗斯研究.2007(4).
[7]刘洋.俄罗斯民主化研究(1992年以来).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7页.
[8]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270597.
[9]庞大鹏.俄罗斯的“主权民主”思想.欧洲研究.2008(4).
[10]李兴耕.以“主权民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统一俄罗斯”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综述.国外理论动态.2007(2).
[11]李兴耕.普京的“主权民主”.当代世界.2006(7).
[12][美]R.卡根.世界分裂,民主遭围攻.泰晤士报.2007年9月2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oz/2013-11-11/2363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