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中国建交为何一波三折?
近日,《以色列时报》等多家以色列媒体都在发布一则消息--内塔尼亚胡总理将于下月访问中国。
6月27日,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内塔尼亚胡在会见美国国会代表团时表示即将访问中国。
在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此事:我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中国同以色列保持着友好交往,我们也愿同以色列共同努力,推动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这样看来,虽然内塔尼亚胡已经证实此事,但还需要中方最终确认。
内塔尼亚胡急于访华,与中东局势有直接关系,以色列原先的目标是改善与逊尼派国家关系,尤其是沙特,共同对抗伊朗。
但在3月份,沙特与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东刮起了和解之风。
以色列只能退而求其次,只寻求与沙特改善关系,避免自己遭到中东国家围攻。
问题是美国人帮不了这个忙,因为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和影响力正在下降,内塔尼亚胡便试图在中国的帮助下推进与沙特关系。
犹太人在利益面前,身段是相当灵活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灵活”,使得中以两国直到1992年才建立了外交关系。
起起落落的中以关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通常来说,如果新中国迟迟未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那么最主要障碍一定是台湾问题。
但以色列是一个例外,它没有与台湾当局建立过任何官方关系。而且,苏联在1948年5月24日就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建国之初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外交政策之下,中国也不可能拒绝以色列。
那么,中以关系发展为什么如此曲折?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回电表示赞赏和感谢。
而在同年8月,阿拉伯国家联盟通过决议,宣布保持与国民党政权的外交关系,不承认新中国。
那么,以色列作为一个没有外交包袱的新国家与新中国在1950年建交是合乎情理之事。
以色列是出于什么心态迅速承认新中国?
一、台湾当局被犹太人视为失败者,国民党也不会有翻盘机会,犹太人向来只与强者合作;
二、留在中国的犹太人及财产如何处理,需要与新中国谈判;
三、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有利于反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
四、在美苏之间找到平衡。
1950年,苏联在联合国提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以色列在表决投下了赞成票。
6月20日,周总理派代表与本.古里安总理的代表在莫斯科会面,商谈两国建交事宜。
以色列国会走完审议和批准与新中国建交草案时,已经是6月28日。
而在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这时间刚好卡在以色列国会辩论期间,这样以色列就面临着站队问题。
尽管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有入朝参战,但中美关系已经剑拔弩张。
在美国压力之下,以色列政府中断了与中国的建交计划。
为了展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以色列还派出医疗队参加朝鲜战争。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色列继续疏远中国,回避中国发出的恢复谈判信号。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周总理出席。随后中国与英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中国与美国也有了大使级接触。
见此状况,以色列马上改变态度,通过以色列驻缅甸大使哈科汉与中国建立联系。6月,周总理访问缅甸,顺便在中国大使馆内会见了哈科汉。
1955年1月下旬,哈科汉率以色列贸易代表团访问北京,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当时以色列代表团已经在研究驻北京大使馆的馆址问题。
3月,以色列邀请中国贸易代表团回访以色列。
但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阿巴.埃班(后来的外交部长)却极力反对与中国建交。他找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共同施压以色列政府,以色列又中断了与中国的建交谈判。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以色列总理也想参加,他想借此机会直接与周总理会谈。
然而,万隆会议是否邀请以色列参加,东道主印尼与印度等不结盟国家的态度非常重要。
印度一开始说自己欢迎以色列,但由于害怕得罪阿拉伯世界,印度又代表不结盟国家表态说不欢迎以色列,最终以色列没有受到邀请。
三哥跟以色列的不愉快,直到1962年之后才慢慢改善。三哥偷偷摸摸向以色列买武器,但被阿拉伯人知道,三哥又跟这边闹得很不愉快。
其实,以色列如果真想与中国恢复谈判,何必非要在“万隆会议”?
以色列想直接举行两国首脑会谈,是没有政治基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多的目的是想显示以色列在国际上的重要性,中国当然看穿了它的心思。
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外交政策出现变化,毛主席的指导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
我们不但支持埃及拿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还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解放运动,埃及、苏丹、摩洛哥、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国纷纷斩断与台湾当局关系,转向北京。
中国向以色列的敌人伸出友谊之手。以色列这才开始后悔,急得不顾美国反对,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但中国已经把这扇门关上了。
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下令炮轰金门,美国急忙从中东抽调航母,大大减轻了阿拉伯人民在黎巴嬾问题上的斗争压力。
这种大手笔的战略牵制,使中东及近东各国看得心服口服,接下来,除了美国铁杆盟友(如沙特等国)之外,该地区国家纷纷向中国靠拢。
在中东地区,中国采取了“亲阿反以”的基本外交政策,以色列已经不再如它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人民日报》文章中,以色列成了侵略者,然后变成了美帝走狗,没过几年,“以色列”这个名称也从《人民日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犹太复国主义集团”。
六十年代,中国不再承认以色列护照,中断与以色列的贸易,拒绝一切官方接触。
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进入核大国行列。1965年以色列总理向中国写来一封信,但中国只读不回。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色列投了赞成票并发来贺电,但被中国退回。
当时,中美关系已经破冰,尼克松也准备访问中国,而中国对以色列一直是冷漠态度。主要因素有两点:
一、阿拉伯世界这一大片,重要性远远大于以色列一国;
二、以色列犹豫反复的谈判态度,也令中国对它失去了信任。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中国发声支持阿以和解,呼吁用政治手段解决中东冲突。
从1980年开始,中国降低了对以色列的批评调门,并默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独立权。
1987年,以色列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了欢迎。不久,中国允许外国人持以色列护照入境。
这时,中以非官方接触比较频繁,地点在香港,但发展缓慢。
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2年1月24日,中国在与所有中东国家建交(除以色列)之后,终于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以关系新阶段
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
一、以色列必须撤出在1967年战争后占领的领土;
二、必须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重返家园,建立国家)
三、中东各国都有独立和生存的权利。
这三点在中以建交之后,也没有改变。
此时,以色列成为了中国突破美国对华军售禁令的一扇后门。
1992年起,以色列开始向中国出售拦截“飞毛腿”导弹的技术,美国警告以色列这是非法行为。
1994年,中国计划采购以色列的费尔康系列装备(无人预警机),双方谈判进行了很长时间。
1999年,美国和北约军队炸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中美关系恶化,美国认为中国将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加大了对以色列的压力。
2000年7月美国告诉以色列,如果与中国保持军事技术合作,那么美国将撤回对其28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犹太人展现了它们不讲诚信的一面,巴拉克政府撕毁了与中国的合同。
当时合同金额为2.5亿美元,中国要求以色列赔偿12亿美元,因为我们被迫停止了相关开发项目,加上等待到货的时间,这些损失相当可观。
以色列最终赔给了中国3.5亿美元并道歉,但两国关系也跌到了低谷。
单从利润角度看,以色列是赚到了,因为美国帮它卖给另一个国家,就是印度,卖了11亿美元。
2006年,以色列国防部成立武器出口控制部门,将每一项对华军售项目都交由美国过目,实际上是关闭了中以军事合作大门。
同年9月,以色列国会议员代表团去了台湾地区。
以色列与台湾当局开始了军事技术合作(避开实物交付),像台湾“雄一”,“雄二”,“雄三”导弹的主要设计师王德胜就是学成于以色列。
2009年内塔尼亚胡再次出任总理,以色列中断了与台湾当局的军事合作项目。
以色列与中国大陆开展了农业、通讯、信息、生物工程、电子设备等方面的科技合作,进展相当顺畅。
内塔尼亚胡政府还将以色列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给了中国,比如地中海的海法港(中国拥有25年运营权)
然而,无论中以关系如何发展,都绕不开美国。
犹太集团虽然在美国各个领域影响力极大,但他们与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另外,共和党执政与民主党执政,也影响着美以关系,拜登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就不大和睦。
因此,内塔尼亚胡也不大愿意配合拜登政府的全方位对抗中国政策。
从历史来看,中国没有反犹传统,也没有反犹意识,甚至网上还有一大堆“犹太粉”,这跟欧洲完全不同,以色列何必惧怕中国更加强大?
从长远来看,以色列不应处处跟随美国,以美国利益来定位对华关系,这并不符合它的利益。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正在与日俱增,一个动荡不安的中东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如果以色列想改善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可以发挥作用,这符合以色列的安全利益。
当中以两国存在共同利益时,就看以色列敢不敢“拂逆”美国的意志?
犹太人有句名言:在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才能找到最美丽的钻石!
在巴勒斯坦总统访华时,中方已经再次阐明了我们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以色列应当懂得何去何从?
犹太人不应只有小聪明,更要有大智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xxhq/oz/2023-06-29/8255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