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解析“中国发展之谜”需有本土视角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现实中,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依然任重道远。仅以政治经济学为例,一些学人不仅有意无意地忽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的巨大变化,而且存在无视中国5000年来国家治理深厚积淀的倾向。在思考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时,一些人往往先从西方理论中寻找坐标,另一些人则试图在西方理论上进行修修补补,或者直接套用基于国外数据而得出的假设命题。这些研究也许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但更多的是脱离了实际。
坦率地讲,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构建一种真正的、有益的本土意识。只有立足于自家的肥沃土壤上,才有可能产生对世界有所启发、有所贡献的原创经济学理论,才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首先,西方中心化的研究,使得相关学者很少有时间了解中国实际国情,以及真正以国情为基础来思考本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问题。
现实中,一些研究者的大部分精力要么耗在政治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等西方主流期刊中,要么就是放在整理数据和推导模型上。这种过度西方化的研究,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走进政治经济的火热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国情。
进一步来看,对于海归博士而言,他们在聘任制下,必须完成足够的学术论文任务才能获得长期教职。在这一压力下,他们很难有足够时间深入国情调研,来观察中国本土所发生的变化。就本土培养的研究者来说,他们虽然离中国实际国情相对近一些,但也往往容易因繁重的短期性课题任务,而忽视了基础性、长期性的理论创新工作。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学文献研究数量虽然不断增加,却未能看到本土经济学理论的孕育而生。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机械引用相关西方理论难以形成有效解释,这恰恰给本土理论提炼提供了契机和要求。
目前的政治经济学大多是基于西方国家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的理论抽象。这些理论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国家民主和选举政治制度构建的。中国学者如果只是沿袭这一西方的主流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不仅是不靠谱的,而且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学者已经对一些重大的中国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并未按照西方的所谓标准模型进行制度转型,而历经了高速经济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为“世界工厂”,并在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发展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大国,并积极倡议“一带一路”。如果按照西方主流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中国就不应该发生这种增长奇迹。这一所谓悖论,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
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事实的观察,我们提出了项目制治理模式的研究角度,尝试对“中国之谜”提出新视角的解释。所谓项目制,是指中央部委将各项事务和财政资金打包为项目,通过类似于项目发包的形式,将中央、地方乃至企业、基层组织和个人联动起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治理。这种项目制治理的现代化意义在于,它为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项目竞争提供了平台,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凭借项目制这种强激励模式,中央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资金的结合,又能真正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推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由此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因素了。
当然,项目制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加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同质化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延续项目治理模式的既有优势,同时避免其弊端和缺陷,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从本土视角出发对“中国之谜”展开剖析和解释,无疑会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信心。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能够更多了解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而不仅仅是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会展现出独有的理论穿透力和解释力。
最后,发掘历史和现代的“金矿”,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境界。
中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海岸线较短而内陆纵深,区域地理风貌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化的格局,使得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但与此同时,中国拥有首屈一指的人口规模,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信息化的助力下,拥有庞大的国内统一消费市场,且人才资源整体雄厚。这一切都为本土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资源。
不仅如此,中国还拥有漫长的历史文明。现代政治经济治理仍然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随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归”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闪耀着光芒的“金矿”。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兴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才有生命力,才会为人民所接受。在这样的“金矿”面前,中国研究者绝不该舍近求远、妄自菲薄。我们应有勇气破除对西方理论的迷信,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提炼和总结真正的规律性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 郑世林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zyxw/gn/2017-05-23/4427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