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不做西化俘虏:中华文化历史方位笔谈

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

作者:詹得雄

  一、中华文化何以绵延不绝?

  2004年,美国著名学者、“北京共识”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说:“有关中国社会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就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无可动摇的影响力。这是某种超自然的实例。想想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挺过过去150年的,就会承认情况的确如此了。”

  是啊,中国人的血脉中有十分深厚、稳定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积累造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继承和创新;一个是民间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中国的知识分子古代称“士”,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群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身的追求。国家危难时自觉地把救国重任挑起来,而且认定只要能把中华文化继承发扬起来,中国就一定有前途。抗战时期,毛泽东为中央党校书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岳麓书院里面有一块年代更久远的“实事求是”匾额,而那个地方,正是毛泽东等新民学会的青少年们常常聚会的地方。他们的老师杨昌济、徐特立等,哪一个不是中华文化修养十分深厚的人?中国第一代著名科学家,他们中许多人的国学造诣和琴棋书画都非同一般。钱学森等大学者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来同老百姓一起吃苦创业。陈嘉庚一声号召,就有大批华侨青年担当中缅公路上的司机,出生入死,许多人献出了生命。

  中华文化传承的另一个路径是在读书识字不多的老百姓当中。他们在日常为人处世、做事谋生、言谈话语中,都透出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有一位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带着刚从农村出来的老父亲住在小旅馆里。老父亲对照镜框里的旅馆守则,对儿子说咱们哪儿哪儿不合这守则啊!儿子笑说:“咳,这个没事,别管它。”老父亲正色道:“这是公家的规矩,既然有这规矩,咱就得遵守。”这样的老百姓是中国最坚实的基础。报上一则消息说某省委书记问一位老农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那位老农说:“过去种地交粮,我还对国家有点贡献,现在税不交了,还给补贴,心里愧得慌。”有人说现在道德滑坡,那也是部分事实,但在真正普通老百姓心里、血脉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没有丢。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到老百姓当中去看看,把凡人小事中的闪光点发扬起来,把一点点小善积成大德,中华美德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哪一点有别于其他的文明?就是一个“公”字。大而言之,是“天下为公”;小而言之,是“克己奉公”。在中国人看来,家比个人大,家族比家大,国家比一个个家庭大,而掌管这个国家的人必须“天下为公”。历代没有哪个统治者敢公开否定这个观念,这是对被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统治者的要求,这个“天理”是不能违的。

  二、中华文化要对世界作出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原来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挡不住洋枪洋炮,一些人在绝望中对自己的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全盘西化才是唯一的出路。从那时起,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正是在争论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一些先觉的知识分子醒悟了,认为全盘西化行不通,西方也不是一切都好。梁启超在1920年出版的《欧游心影录》中说:“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沉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谈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梁启超对西方的不满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物质文明之流弊;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惨烈和丑恶;三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也非偶然。柳翼谋在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中说:“欧战以后,世界思潮,回皇无主,吾国学者,亦因之而靡所折衷,不但不慊于中国旧有之思想制度,亦复不满近世欧、美各国之思想制度。故极端之改革派,往往与俄国之过激主义相近。……是亦时势使然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山沟沟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才取得了后来的伟大胜利。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有中华文化的老根底,既学习外国,又不做外国的奴隶,而是走自己的路,繁荣自己的文化。

  今天的西方,已经过了最兴旺的年头,步入下坡路了。经济如此,政治如此,文化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好不好,最终落实在人的精神面貌上。美国文化的伦理基础是个人主义,即一个“私”字。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1993年写了《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他十分担忧地说,美国现在不缺军力,缺的是道义。他写道:“‘贪婪就是好’——80年代后期美国雅皮士的口号——对于美国丰饶中的纵欲无度来说,是恰如其分的座右铭。”只要看看美国人被迫沉迷其中的炫耀的“汽车文化”;强调感官刺激、崇尚暴力的大众文化;完全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而罔顾性命的“枪文化”;专门收买权力的“说客文化”等,就可以清楚知道,这些东西是蓬勃向上的呢,还是没落腐朽的呢?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呢,还是有害的呢?

  当今世界有许多难题,需要吃点“中药”,清热解毒。例如,西方法律越来越繁杂,律师认钱不认人,是不是应该用“德”来统率一下呢?膨胀的“私”欲是不是要让“公”来制约一下呢?在中国的思想宝库中,有许多这样对症的“良药”。西方一些人痛感西方文化中的流弊,也把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

  2005年,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我国外交学院演讲,认为如果说中国在世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那么,对21世纪世界思想的发展,中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肯定中国的古老文明为世界上和谐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中华文化有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潜力,但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关键是看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一个文化复兴的高潮必然会到来,而且现在已经开始。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作者:陈 剑

  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衰落,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复兴中华文化中的“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华文化。

  一、 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 通过现代化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近代以来,多少先哲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这样一条解决中华文化问题的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华文化传统问题,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

  全球的现代化运动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吸收消化人类文明中有益的内容,特别是人类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价值的思想理念,激发中华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与中华文化创造性的结合,进而转化形成新的中华文化;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成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或引领的内容,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要素。所以复兴中华文化,或文化更新、文明再造,既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华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又要充分借鉴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而这些文明成果恰恰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平静而理性地面对全球现代化运动带来的冲击,尊重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基础,借鉴和吸收人类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充分认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1.和而不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华“和”文明中极有意义和超越时空的内容。《论语》记载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所作的经典诠释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所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

  2.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不但塑造了中国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对于今天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仍具有重要启迪。“天人合一”的观念说明,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人也必须遵照天地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身,才能适应天地规律。当今世界,“天人合一”思想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

  3.包容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包容性特征。从中国历史的长河看,儒、释、道三家都有包容传统,其中儒家以传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己任,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遭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仅没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战中进行文化更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新阶段。人类文明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品质来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4.人格价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将内在的善端扩充,使之变为主体的道德意志,以“大丈夫”气概立于天地之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国传统文化着重强调个人对整体的义务、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体现了这种责任和担当。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寓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的典型表达。

  5.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的理念,既显示了作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显示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境界。

  6.人伦情怀。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的建立。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正是因为倡导人伦义务,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人文气息。

  7.开放变革。《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中华文化也包含着开放的思想。中国的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中华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启示和丰富。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繁荣发展,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必须实行开放变革才有可能。

不做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

作者:俞 邃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人的这个堡垒最容易从灵魂攻破,文化领域的居安思危尤显紧迫。“全盘西化”,首先就是要让我们成为包括价值观、制度观在内的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

  1.“全盘西化”的内容之一是要麻痹我们的价值观。以“普世价值”为借口,实质上是要把有特定含义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试图改变他人的政治信仰和道路选择。我们要识破和防范这种图谋,不要成为这种普世价值的应声虫。

  2.“全盘西化”的内容之二是要改变我们的制度观。西方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攻击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有8个民主党派,他们积极参政议政,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8个民主党派代表着国家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照搬西方国家轮流坐庄的多党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是,在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把13亿人民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彼岸。中国人民认同、接受、支持这种政党制度。当然,这种政党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事实上我们党也是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加以改进。中国并没有也不想把自己的政党模式强加给任何人,那么,为什么有人硬是要把西方的政党模式强加给中国呢?

  3.“全盘西化”的内容之三是要动摇我们的指导理论。有人不断扬言中国不再信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了。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中多处提到我们党遵循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强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4.“全盘西化”的内容之四是要扭曲我们的道路选择。国内有不少人与西方呼应,高唱“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对于中国来说,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讲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也讲过民主的重要性,但决不能与“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混为一谈。

  纵观世界,一些重大国际事件表明,“尊重不同文明”至今仍多半停留在口头和学术层面。事实上,如今霸权主义行径经常与推销本国的价值观相伴随,一些西方国家并不满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还要谋求以其价值观起支配作用的政治全球化。

  面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力的对策。其一,要正确对待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成果,严格区分精华与糟粕。我们主张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此,特别需要加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建设和管理。其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全体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其三,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加强对各种媒体的管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良好氛围。腐败是西方颓废文化渗透的温床,腐败分子是西方腐败文化的崇拜者和传播者,打击腐败现象,必须肃清腐败文化的恶劣影响。其四,应对西方腐朽文化渗透的最有效办法是繁荣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3-06-01/2109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6-01 关键字:中华文化  全盘西化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