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与《雷锋之歌》
1963年的早春,乍暖还寒,北京医院病房内,开国上将、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刚刚动完一次手术,躺在病床上看报纸,将军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他为雷锋的苦难童年而悲愤不已:身为农民自卫队队长的雷锋父亲被地主反动武装活活绞死,其母亲受到地主侮辱后悬梁自尽,哥哥给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饿死,年仅7岁的雷锋就沦为了孤儿……这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当他看到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爱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先进事迹后,这位戎马一生、驰骋疆场的将军被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他为人民解放军出了这么一位好战士而高兴,为自己有这么一位小老乡而自豪,他再也坐不住了,要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点什么,他大声地吩咐秘书:“立即让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夫妇到我这里来!”
王震虽然是一员武将,自谦是“大老粗”,可是他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十分爱护知识分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结交了不少作家、诗人朋友。艾青、丁玲等在“反右”中受到冲击时,王震挺身而出保护他们。受周恩来的嘱托,王震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安排接收被原单位划成右派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为劳动改造,实为保护起来,避免受到冲击。曾任王震秘书的郭小川,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长的359旅,曾从事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解放后又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3年他正在《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郭小川闻听老首长有令,立即叫上在中国剧协任职的贺敬之和在中国儿童剧院工作的柯岩往医院赶。其实,贺敬之早就景仰王震,他16岁从老家山东台儿庄逃难求学,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在1943年春节,贺敬之跟随艾青带领的延安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劳359旅,在慰问演出中,演员演唱了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这首歌。贺敬之当时是一个普通的文工团员,只有19岁,和秧歌队员们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台上王震讲话的风姿,第一次见到这位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将军,但是却没有机会与他直接交谈,王震还不认识他。可是在19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参加中央会议,由郭小川引荐,贺敬之和夫人柯岩与久仰的王震将军在这个海滨城市得以面谈。王震在延安时就对《南泥湾》和《白毛女》非常喜欢,所以他见了贺敬之后也是一见如故。据贺敬之回忆:“他(王震)穿了一条马裤,见面就问:噢,你就是贺敬之啊!”从此王震结识了贺敬之夫妇,之后虽然直接接触的时间不多,但却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郭小川、贺敬之和柯岩急急忙忙来到王震的病房。王震急切地招呼他们在病床前坐下,一边念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热泪盈眶地向他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重大意义和自己的感受,之后,他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这些诗人都看了没有,应该写写这个雷锋,担当起学雷锋、写雷锋的时代重任。我们这些老头子都要向他学习呢!”三人听了王震将军的一番话,深受感动。将军亲自布置任务,作为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贺敬之自然掂出其中的份量。柯岩尽管是个新兵,但是也认识到了这件事的不同寻常,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三个人毫不犹豫、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就像出征前向首长表决心的那样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抚顺,深入连队采访,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学习雷锋。保证完成好首长交给的这项任务。”王震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在与三人作别时,又特别叮嘱:“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柯岩:“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
离开医院后,三人商定一起赴抚顺采访,可是,由于郭小川、贺敬之回到单位后,事务缠身,一时不能立即成行。为了不耽误时间,决定由柯岩一人先行。于是,柯岩只身闯关东,在1963年2月初来到了抚顺。此时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柯岩作为第一批深入连队采访雷锋的文艺工作者,冒着风雪严寒,马不停蹄地在雷锋生前的部队开展采访活动。她下连队、入军营、进宿舍、到伙房,采访雷锋的战友和领导,走访驻地群众。她跑遍了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含着泪聆听指导员和战友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聆听群众讲述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故事,流着泪阅读雷锋写的20多本日记,全面了解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雷锋沦为孤儿后,在六叔和奶奶的拉扯下长大,小学毕业后参加集体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1960年入伍后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他干一行爱一行,永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年年是先进,岁岁是模范,他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时常发表在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上。他的先进事迹也经常在报纸上报道,在生前已经是军区里的典型。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在准备前去洗车时,雷锋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电线杆,这根电线杆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死过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12时5分不幸牺牲,年仅22岁。8月18日,雷锋的追悼会在望花区一个礼堂里举行,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络绎不绝,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当时抚顺市仅有70万人口,竟有10多万人为他的灵车送行,从市区到烈士陵园十多公里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动戴上白花或黑纱,默默地跟随灵车行进,情景极为感人。在1963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记者突击采写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专稿,并配以“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的综合报道,在1963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以通栏标题近整版篇幅和一版要闻发表,并加了编者按,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在第五版一个整版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以及罗瑞卿总参谋长的题词手迹等。中共中央机关报打破常规地以空前的规模、透彻的内涵,首次向全国亿万人民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新人雷锋的事迹、言行、品德、素质和风貌。发表后,各大报刊纷纷转载。
柯岩在抚顺深入采访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后来,柯岩回忆说:“我一辈子看过两次万民悲痛、万人空巷去送丧的,一次是送周恩来总理,一次就是送雷锋。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一边送一边哭——确实叫你觉得伟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岩从抚顺回到北京,已经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大报刊,报道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务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的题词,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为了犒劳这位出征凯旋的勇士,贺敬之为柯岩准备了山东老家的煎饼大葱。柯岩来不及品尝这地方美味,迫不及待地向贺敬之讲述雷锋的事迹、故事,柯岩讲着讲着,泪水奔涌而出,她一边流泪,一边讲。贺敬之听着听着也是热泪盈眶。贺敬之的母亲在一旁沉不住气了,寻思着这两口子干嘛呢?也不吃饭,便走过来看看。这时,柯岩又把“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模范事迹向老人讲了一遍。这位来自山东农村,朴素善良的老太太也不由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应该活着,让我这个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亲身感受到雷锋模范事迹和被雷锋精神感染的柯岩再也坐不住了,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诗《雷锋》:
听讲你的故事呵,雷锋,
孩子们停住了笑声,
热泪在脸颊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滚动。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锋,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红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们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贺敬之:“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
柯岩创作的长诗《雷锋》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又写了《我对雷锋叔叔说》《向雷锋叔叔致敬》等儿童诗。她对贺敬之说:“雷锋的事迹你也听了,也感动流泪了,赶快写嘛。”
贺敬之说:“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这很难,不知有没有把握?”“你这个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写好,你就写嘛!”柯岩一边鼓励他,一边把所有的材料抖落在桌子上。
贺敬之得到了柯岩的鼓励后,伏案而写,写了几段后,感觉没有把握,就念给柯岩听。柯岩听了以后说:“太好了,比我写的那几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点半点,是好很多!”柯岩的话,使贺敬之受到极大的鼓舞。贺敬之被雷锋的事迹所感染,文思泉涌,他夜不能寐,一鼓作气写下去: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
3月上旬,贺敬之完成了《雷锋之歌》的前四节。每当贺敬之写出几段后,都要念给柯岩听,柯岩成了他的第一位读者。柯岩听完后,马上会鼓励他:“好,就这样写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了,他要去上海组织青年到新疆去支边,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约郭、贺、柯三位诗人一起去上海参加动员。因柯岩要在北京一些单位做雷锋事迹报告会,郭小川、贺敬之就跟着王震先到了上海,住在锦江饭店。在那里贺敬之写完了《雷锋之歌》的最后两节。王震听说贺敬之的大作完成了,连忙说:“快,把全诗念给我听一听。”并吩咐秘书,“从现在开始,发生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许打扰我,我要听贺大诗人给我朗诵《雷锋之歌》。”说完后,把房门一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贺敬之心情也很激动,操着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快摆开你们新的雁阵呵,把这大写的‘人’字——写向那万里长空……”时,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从沙发上蹦了起来,大声叫道:“好!好!”贺敬之全诗朗诵完,王震意犹未尽,把诗稿要过去,点出他最喜欢的几段,让贺敬之再朗诵一遍,王震听后,兴高采烈地说:“好啊,真好!写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贺敬之说:“就是闹情绪,发牢骚呗!”王震一愣,贺敬之赶紧解释:“是闹的革命情绪,发帝修反的牢骚嘛。”王震大笑起来,连声说:“好,好!不过还要加上两句:扛红旗,立标杆!”贺敬之在《雷锋之歌》第一节里写到的:“那红领巾的春苗啊,面对你,顿时长高;那白发的积雪啊,在默想中,顷刻消溶……”后一句艺术形象就来自王震,说明全国人民从少年到老年,都从雷锋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动。
王震在上海给青年们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新疆旖旎的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建设兵团的工作情况,回答了青年们的提问,还提到了有三位诗人作家要和我们一起到新疆建设兵团去工作生活。郭小川和贺敬之被复旦大学请去给师生们作报告,郭小川朗诵了他的诗《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则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他的新作《雷锋之歌》。贺敬之的朗诵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当时,复旦大学掀起了《雷锋之歌》热潮,校园的广播里天天播放诗朗诵《雷锋之歌》,师生们也是争相阅读《雷锋之歌》。
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于1963年3月底完成,这一首长达1200多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抒写生长在中国的骄傲、幸福、光荣的感情;第二部分,描写雷锋出现之后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讴歌雷锋的同时,提出人应该怎样生活,路应该如何走;第四、五部分,主要描写雷锋光辉伟大的思想、精神、风格、人品,回答了第三部分所提的问题;第六部分,抒写雷锋精神的影响。诗人在纵情讴歌雷锋精神的同时,把中国悲壮的历史、社会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庄严的主题。
《雷锋之歌》发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单行本。诗人摒弃了“空洞无力的标语口号”,而将思想与诗艺交融在一起,诗的思想得到了“诗化”。在那个学习英雄、歌唱英雄的时代,青年人满腔热血、充满激情。“——呵!我们!看五千年的白发,几万里的皱纹,一夜东风全吹尽!”“小雷呵——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二岁的年龄……但是,在你军衣的五个纽扣后面却有: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这些诗句迅速在神州大地流传开来,风靡全国。著名作家贾漫评价说:“如果说艾青为民主革命中成千上万的青年点燃了‘火把’,《雷锋之歌》则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困难年月,点燃了熊熊火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9-02-09/54993.html-红色文化网